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常见原因包括产妇精神、体质、产程、子宫状况、胎盘因素、药物使用等,高龄、肥胖、缺乏运动、多次分娩或子宫手术史的产妇风险高)、胎盘因素(含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部分残留)、软产道裂伤(因会阴弹性差、急产、胎儿大、助产操作不当等导致,胎儿娩出后即现鲜红阴道流血)、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异常,如血液系统疾病、产科并发症,有相关家族史或病史、孕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产妇风险增加),高危产妇孕期应加强产检、提前评估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产妇孕期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时积极配合,产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一、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使胎盘剥离面的血窦关闭,从而控制出血。但当子宫收缩乏力时,血窦不能有效关闭,导致出血增多。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产程过长使体力消耗过多、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等)、子宫肌壁损伤(如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盘因素影响子宫收缩,以及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或宫缩抑制剂等,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高龄产妇、肥胖产妇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孕期缺乏适当运动,可能导致肌肉力量不足,增加子宫收缩乏力的可能性。有多次分娩史、子宫手术史的产妇更要警惕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
二、胎盘因素
1.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胎盘多在15分钟内娩出,若30分钟后胎盘仍未娩出,称为胎盘滞留。常见原因包括膀胱充盈使已剥离胎盘滞留于宫腔,胎盘嵌顿(子宫收缩不协调,形成狭窄环,使已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内),胎盘剥离不全(多因宫缩乏力,或在第三产程过早牵拉脐带或按压子宫,使胎盘部分自宫壁剥离,部分仍附着于子宫壁上,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
2.胎盘植入:指胎盘绒毛异常植入子宫肌层。根据植入程度分为胎盘粘连(绒毛黏附于子宫肌层表面)、胎盘植入(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和穿透性胎盘植入(绒毛穿透子宫肌层达浆膜层)。常见于有剖宫产史、前置胎盘、子宫内膜损伤或病变(如多次刮宫、宫腔感染等)的产妇。
3.胎盘部分残留:指部分胎盘小叶、副胎盘或部分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多因过早牵拉脐带、过早用力揉挤子宫所致。
三、软产道裂伤
分娩过程中软产道裂伤,如会阴、阴道、宫颈裂伤,甚至子宫下段裂伤,可导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包括会阴组织弹性差(如高龄初产妇、会阴发育不良等)、急产、胎儿过大、助产操作不当(如产钳助产、胎头吸引术等)。软产道裂伤出血特点是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
四、凝血功能障碍
任何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产妇凝血因子缺乏;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等,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或既往有凝血功能异常病史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孕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产妇的凝血功能。
温馨提示:对于高龄产妇、有多次分娩史、子宫手术史、血液系统疾病史等高危产妇,孕期应加强产检,提前评估产后出血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产妇在孕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不良嗜好。分娩过程中,产妇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产后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若发现阴道流血量多、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