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小儿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不同年龄段诊断标准不同,如新生儿期出生10天内Hb<145g/L、14个月婴儿Hb<90g/L等;诊断需考虑海拔、性别、特殊人群等因素,有慢性或遗传性疾病的小儿需综合判断;常用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类型和严重程度,还可能需其他检查明确病因;家长要定期带小儿体检,发现症状及时就医,贫血小儿要合理饮食、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有家族遗传性贫血病史家庭需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一、小儿贫血诊断概述
小儿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小儿的造血和血液特点与成人不同,且不同年龄段小儿的血红蛋白正常值存在差异,因此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不同年龄段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
1.新生儿期:出生后10天内的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可诊断为贫血。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血氧含量突然升高,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使得新生儿早期血红蛋白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14个月婴儿:血红蛋白<90g/L为贫血。此阶段婴儿生长发育较快,而体内储存的铁逐渐消耗,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46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这个时期婴儿开始添加辅食,但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铁等营养素的吸收能力有限,同时生长发育仍较快,对铁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也容易出现贫血。
4.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110g/L可诊断为贫血。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活动量增加,对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若饮食不均衡,容易导致造血原料缺乏而引起贫血。
5.614岁儿童:血红蛋白<120g/L为贫血。此阶段儿童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部分儿童可能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影响造血原料的摄入,从而增加贫血的发生风险。
三、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海拔因素: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约4%。在高原地区生活的小儿,其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会相应提高,诊断贫血时需考虑海拔因素的影响。
2.性别差异:儿童时期一般不考虑性别对贫血诊断标准的影响,但青春期后,男性和女性的血红蛋白水平会出现一定差异,男性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相对较高。
3.特殊人群: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在母体内生长发育时间不足,体内储存的营养素相对较少,出生后更容易发生贫血,且贫血的诊断标准可能更为严格。对于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的小儿,贫血的诊断除了参考血红蛋白水平外,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贫血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可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能还需要进行血清铁、铁蛋白、叶酸、维生素B12、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贫血的病因。
五、温馨提示
家长应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关注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小儿有面色苍白、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贫血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贫血的小儿,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造血原料,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贫血的改善情况。对于有家族遗传性贫血病史的家庭,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早期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遗传性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