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包括什么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中风,是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发作持续不超24小时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栓塞、腔隙性等类型;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多因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恢复慢、预后差,要监测指标、规律服药、清淡饮食和适度运动;儿童急性脑血管病少见,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是重要病因,家长需关注孩子异常症状;孕妇孕期生理改变致发病风险可能增加,要定期产检,不适及时就医。
一、急性脑血管病的定义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中风,是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疾病,通常会导致局部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二、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发生。对于有TIA发作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预防复发。
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为心源性,如心房颤动等。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脑梗死的发病不受性别限制,但中老年人多发,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规律服药。
2.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等。脑出血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性稍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大量饮酒、情绪波动大的人群容易发生。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有脑血管畸形、高血压、烟雾病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有家族遗传史、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人群要定期体检,警惕发病。患者发病后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后恢复相对较慢,预后可能较差。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体检。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食物。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儿童急性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是儿童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若孩子出现头痛、呕吐、肢体无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孩子头部受到外伤,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急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要定期产检,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合理饮食,避免体重过度增长。若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