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分类
房颤可从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病因、心室率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同时特殊人群治疗需特别注意。按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7天,多可自行转复,中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病史者易发作)、长期持续性房颤(>1年,有转复愿望,需干预,老年合并多基础病者易出现)、永久性房颤(>1年,不尝试转复,关注血栓,高龄老人易发展)、长程持续性房颤(>1年,拟节律控制,有结构性心脏病者多见);按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与心脏瓣膜病相关,治疗需兼顾瓣膜病)和非瓣膜性房颤(常见,由多种疾病引起,需针对基础病因治疗);按心室率分为快速心室率房颤(心室率>100次/分钟,影响泵血功能,需控心室率)和缓慢心室率房颤(心室率<60次/分钟,可能需装起搏器)。特殊人群中,孕妇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儿童要积极找病因并遵循儿科护理原则,老年人要综合评估,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并监测不良反应。
一、按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天,一般可自行终止,通常在48小时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此类型房颤较为常见,患者可能突然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而后症状又自行缓解。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多见,可能与心脏结构和功能随年龄增长发生改变有关。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人群更易发作。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对于这类患者,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上述诱发因素。
2.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但患者有转复愿望。这类房颤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可能性较小,通常需要药物或电复律等干预措施。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持续,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年龄较大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易出现。在治疗上,除了针对房颤本身,还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3.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已接受了这种心律失常的存在,不再尝试转复。此类患者可能已经适应了房颤状态,但仍需关注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心脏功能较差且合并症多,更容易发展为永久性房颤。对于这类患者,重点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心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与长期持续性房颤不同的是,治疗策略倾向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患者可能在长期房颤过程中仍有改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有心脏瓣膜病等结构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相对多见。治疗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按病因分类
1.瓣膜性房颤:与心脏瓣膜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瓣膜病变会引起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诱发房颤。多见于有风湿热病史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于这类患者,治疗房颤的同时需要积极治疗瓣膜疾病,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手术。
2.非瓣膜性房颤:指无心脏瓣膜疾病的房颤,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此类房颤更为常见,约占房颤患者的大多数。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人群发病风险增加。治疗上除了控制房颤,还需要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
三、按心室率分类
1.快速心室率房颤:心室率通常超过100次/分钟,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多见于年轻患者或房颤急性发作期。快速的心室率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治疗时需要尽快控制心室率,缓解症状。
2.缓慢心室率房颤:心室率低于60次/分钟,可能与患者本身存在的窦房结功能减退或服用了影响心率的药物有关。老年人尤其是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史的患者容易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评估是否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提示:孕妇发生房颤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儿童发生房颤相对少见,一旦出现需要积极寻找病因,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房颤时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治疗的利弊,避免过度治疗。有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房颤时需要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