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区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与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DKA以高血糖、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病因与1型糖尿病胰岛素中断或减量、2型糖尿病应激状态等有关;HHS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常见于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及有相关诱因者。临床表现上DKA有糖尿病症状加重、酸中毒等表现,HHS起病隐匿,有脱水及意识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有差异。治疗均需补液、胰岛素治疗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各有不同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以高血糖、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主要病因是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突然中断或减量,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创伤、急性心肌梗死等)诱发。
2.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无明显酮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常见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老年患者,多有引起血糖升高和脱水的因素,如感染、脑血管意外、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摄入大量含糖饮料或水分摄入不足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DKA:早期表现为多尿、口渴、多饮等糖尿病症状加重,随后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眼球下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昏迷。
HHS:起病较隐匿,先有多尿、多饮,逐渐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随着病情进展,意识障碍逐渐加重,从嗜睡、烦躁不安到昏迷,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偏瘫等,但酮症酸中毒表现不明显。
2.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糖:DKA血糖一般为16.7-33.3mmol/L,有时可更高;HHS血糖常大于33.3mmol/L。
血酮体:DKA血酮体明显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HHS血酮体正常或轻度升高。
血浆渗透压:DKA血浆渗透压多正常或轻度升高;HHS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一般大于320mOsm/L。
酸碱平衡:DKA有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血pH下降,碳酸氢根降低;HHS一般无明显代谢性酸中毒,血pH多正常或轻度下降。
三、治疗原则
1.补液
DKA:迅速补充水分是治疗的关键,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肾功能,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为5%葡萄糖溶液并加入胰岛素。
HHS:同样需要大量补液,初始阶段也主要输入生理盐水,待血糖下降至16.7mmol/L左右时,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加胰岛素。
2.胰岛素治疗
DKA: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如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的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剂量。
HHS:胰岛素使用剂量一般较DKA稍小,同样采用小剂量静脉滴注的方式。
3.纠正电解质紊乱
两者都需要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钾盐等电解质,但补充时机和剂量需根据具体检查结果调整。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DKA: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DKA,在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由于儿童对液体丢失的耐受能力较差,补液速度和量的调整要更加精细,避免补液过快导致脑水肿等并发症。
HHS:儿童发生HHS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因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补液和胰岛素使用上要充分考虑其代谢特点,防止出现低血糖等情况。
2.老年患者
DKA:老年DKA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中要注意监测心、肾功能,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诱发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HHS:老年HHS患者脱水往往更为严重,且意识障碍发生率高,护理上要加强对皮肤、口腔等的护理,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在胰岛素使用时要密切观察血糖变化,避免低血糖发生。
3.妊娠期患者
DKA:妊娠期发生DKA需特别谨慎,治疗时要兼顾胎儿的安全,补液和胰岛素使用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HHS:妊娠期HHS同样需要谨慎处理,补液和胰岛素治疗要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