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防治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需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关注,预防包括血糖监测与控制、充足补水、及时治疗诱因;治疗有补液、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诱因等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糖尿病患者各有注意事项,需分别进行血糖监测、治疗调整等以预防和应对该病症
一、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预防
1.血糖监测与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自身病情,合理调整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有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风险。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调节功能下降,更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同时,要注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如过度节食、运动量突然大幅改变等情况。
2.充足补水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ml左右,以维持体内正常的代谢和渗透压平衡。在高温环境下或大量出汗后,更要及时补充水分。对于有口渴中枢不敏感的患者,应定时提醒饮水。
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根据心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饮水量,避免因过量饮水加重心肾负担,但也应保证基本的生理需要量。
3.及时治疗诱因
积极治疗感染、创伤、手术等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因素。当发生感染时,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遵循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规范用药。对于创伤患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伤口处理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二、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治疗
1.补液治疗
迅速补充水分是治疗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关键措施。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以迅速纠正脱水和恢复血容量,改善肾灌注。当血糖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盐水。补液量需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心肾功能等情况来计算,通常在最初12小时内补充估计失水量的一半左右,其余在后续时间补充。
老年患者及心功能不全患者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2.胰岛素治疗
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法,一般按每小时0.1U/kg的速度输注胰岛素,以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左右时,可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和补液中葡萄糖的浓度,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引起脑水肿等并发症。
对于有胰岛素使用禁忌或特殊情况的患者,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但胰岛素仍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之一。
3.纠正电解质紊乱
密切监测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根据结果及时补充。由于患者脱水严重,常伴有血钾降低,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血钾会进一步下降,需及时补充钾盐。对于血钠升高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补钠速度和量,避免血钠下降过快引起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患者电解质调节能力差,在纠正电解质紊乱过程中更要频繁监测,缓慢调整电解质水平,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4.治疗诱因
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因,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为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遵循抗感染治疗的疗程和原则,确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性昏迷时,病情往往更隐匿且变化快。在预防方面,要加强血糖监测的频率,除了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外,还应关注夜间血糖情况。在治疗时,补液速度要更缓慢,密切观察心肺功能和尿量变化,调整补液量和速度。胰岛素使用剂量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行个体化调整,避免低血糖等并发症。
2.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性昏迷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预防上要严格按照儿童糖尿病的管理方案进行血糖控制,保证儿童的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家长要监督儿童按时用药。治疗时补液量和胰岛素剂量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进行精确计算,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由于儿童对并发症的耐受能力差,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3.妊娠糖尿病患者
妊娠糖尿病患者发生高渗性昏迷时要特别谨慎处理。预防上要在孕期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产检,关注血糖和胎儿情况。治疗时补液和胰岛素使用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要考虑妊娠的生理变化,选择合适的电解质补充方式和剂量,密切监测母婴的各项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