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惊厥怎么回事
发烧惊厥即热性惊厥,是6个月至5岁儿童常见的惊厥性疾病,患病率2%5%,多在发烧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时发作,表现为肌肉抽搐伴意识障碍。其病因与遗传、发热、发育因素有关,分单纯性和复杂性。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需与癫痫等疾病鉴别。急性期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和降温,频繁或发作时间长的儿童可短程预防性用药,间歇期无需长期用抗癫痫药。6个月以下婴儿和有复杂因素的儿童需特别注意。总体预后良好,部分儿童会复发,少数可能发展为癫痫,日常可通过增强体质、及时控制体温来预防。
一、定义和概述
发烧惊厥,医学上称为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惊厥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发烧初期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患病率约为2%5%。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大多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热性惊厥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曾患热性惊厥,其子女发病几率会增加。部分相关基因的突变与遗传因素参与了热性惊厥的发生。
2.发热相关因素:病毒和细菌感染是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肺炎等。当儿童体温快速升高时,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容易导致异常放电,从而引发惊厥。
3.发育因素:6个月至5岁的儿童,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对体温变化较为敏感,这使得他们在发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
三、临床表现
1.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多为全面性发作,即双侧肢体同时抽搐,伴意识丧失。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通常只发作一次。发作后,儿童一般状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2.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形式可为局灶性发作,表现为单侧肢体抽搐。发作时间较长,可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可发作多次。部分儿童在惊厥发作后可出现短暂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肢体无力、嗜睡等。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相关检查。病史方面需了解发热情况、惊厥发作的细节等。脑电图检查可在惊厥发作12周后进行,了解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但一般无特异性改变。此外,还需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以明确发热的病因。
2.鉴别诊断:需要与癫痫、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等疾病相鉴别。癫痫发作不一定与发热相关,脑电图可有特征性的癫痫样放电;颅内感染除了惊厥外,还伴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可发现异常;中毒性脑病常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
五、治疗和处理
1.急性期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解开衣领,清理口腔和鼻腔分泌物。
控制惊厥发作:大多数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较短,可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如果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需及时使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苯巴比妥等。
降温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或使用退热贴。对于体温超过38.5℃的儿童,可酌情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但6个月以下婴儿使用退烧药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降温。
2.预防复发
短程预防性用药:对于频繁发作(每年发作超过5次)或每次发作时间较长的儿童,可在发热初期使用安定类药物口服或直肠给药进行预防,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间歇期无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以防药物副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较小的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烧惊厥,应更加警惕,因为此年龄段小儿病情变化快,容易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而且该年龄段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退烧药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2.存在复杂因素的儿童:有热惊厥家族史、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或既往有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的儿童,复发风险较高。家长在孩子发烧时需更加密切监测体温,一旦体温升高,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七、预后
总体来说,热性惊厥预后良好,大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热性惊厥不会再发作。约30%40%的儿童会复发,其中少数儿童可能发展为癫痫,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率较低。一般来说,复杂性热性惊厥、有癫痫家族史、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岁等因素会增加发展为癫痫的风险。
八、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
1.增强儿童体质:鼓励儿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保证营养均衡,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及时控制体温:当儿童出现发热时,家长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避免体温过高。如果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