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什么意思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因微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纤维蛋白丝,使红细胞受机械性损伤破裂而引发的贫血。病因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为内皮受损激活凝血、形成微血栓,致红细胞破碎。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出血倾向及原发病表现。诊断依靠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治疗关键是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注意病情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其预后与原发病等因素有关,预防重点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接触致微血管损伤因素。
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主要是由于微血管内皮发生部分损伤,导致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丝。当循环着的红细胞黏附、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时,可被血流不断冲击而破裂;或者红细胞强行通过由纤维蛋白丝构成的网孔时,也会受到机械性损伤而发生破裂,从而引发贫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与子痫、系统性红斑狼疮、转移癌等。这些疾病可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
2.发病机制:在上述病因作用下,微血管内皮受损后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血小板也会黏附、聚集形成微血栓。红细胞在流经这些病变的微血管时,受到血流的冲击和纤维蛋白网的切割等机械作用,发生变形、破裂,产生各种形态异常的破碎红细胞,如盔形红细胞、三角形红细胞等。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活动后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贫血的严重程度与红细胞破坏的速度和程度有关。
2.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多,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黄疸的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3.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这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4.原发病表现:除了上述共同表现外,患者还会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有神经精神症状、发热等;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患者可能有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的表现。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破碎红细胞,一般超过2%有诊断意义。同时,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
2.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乳酸脱氢酶升高,提示红细胞破坏增加。
3.凝血功能检查: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指标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等。
4.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自身抗体等检查,以明确原发病。
五、治疗措施
1.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基础疾病是关键。如对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对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纠正基础病因,同时进行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
2.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补充液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以改善贫血症状;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输注血小板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尤其是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精神状态、尿量、皮肤颜色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输血等治疗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孕妇:孕妇患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不仅要关注贫血对孕妇自身的影响,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胎盘功能等。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较差,对贫血的耐受性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肾负担。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七、预后和预防
1.预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与原发病的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后,贫血症状可得到改善,预后较好;但也有一些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2.预防: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关键。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同时,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微血管损伤的因素,如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