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缓有什么症状
心动过缓是心率低于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60-100次/分钟,低于60次/分钟为心动过缓,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症状有差异,且可伴随合并其他疾病的症状及运动后症状变化更明显
一、心动过缓的定义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心律失常情况,正常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心率低于60次/分钟时可考虑为心动过缓。
二、常见症状表现
(一)轻度心动过缓的症状
对于一些体质较好、平时经常运动的人,轻度心动过缓(心率可能在50-60次/分钟左右)可能仅表现为稍有乏力感,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比如慢走等,可能比平时更容易感到稍微疲倦,但一般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本身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轻度心动过缓可能会在活动后出现气短的情况,这是因为心率较慢时,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相对固定,活动时身体对血液的需求增加,而心脏不能及时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导致身体缺氧,从而出现气短。
(二)中度心动过缓的症状
当心率进一步下降到40-50次/分钟左右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头晕症状,这是由于心率过慢,心脏泵血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在站立时更容易发生头晕,因为站立时重力作用使脑部供血相对更依赖于心脏的有效泵血,心率过慢时这种供血不足更明显。同时,还可能出现心悸的感觉,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律且缓慢,部分患者会有胸闷不适,感觉胸口有压迫感或闷塞感。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度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调节,因为心脏泵血不足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到胰岛素等物质的运输和作用,可能使血糖控制情况变差。
(三)重度心动过缓的症状
当心率低于40次/分钟时,属于重度心动过缓,此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黑矇,即眼前发黑、视物模糊,严重时可能会发生晕厥,这是因为脑部严重供血不足导致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情况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对于儿童患者,重度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心脏泵血不足会导致全身各器官包括生长发育相关器官的供血供氧不足,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进程。而且儿童对心率变化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临床事件。
三、不同人群心动过缓症状的差异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心动过缓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婴儿时期如果出现心动过缓,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吃奶时容易疲劳、吸吮无力。幼儿时期可能会出现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比同龄儿童更易疲倦,在玩耍等活动中很快就表现出乏力、不愿意继续活动。而且儿童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表现为反应迟钝等情况。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的心动过缓往往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相关。老年心动过缓患者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更容易合并其他系统的问题,比如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能出现胃肠蠕动减慢,导致便秘,这是因为全身血液循环不佳影响了胃肠的正常功能。同时,老年人对心动过缓的耐受性更差,即使是轻度的心动过缓也可能较快地出现明显的头晕、晕厥等严重症状,而且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心动过缓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三)女性人群
女性心动过缓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部分女性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会感觉症状有所变化,比如在月经前可能头晕等症状会稍加重。而且女性在怀孕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出现心动过缓,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依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母亲心动过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供血供氧,需要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的情况。
四、心动过缓症状的伴随情况
(一)合并其他疾病时的症状
如果心动过缓合并冠心病,患者除了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外,可能会出现胸痛症状加重,胸痛的性质可能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而且在心动过缓时,胸痛可能更不容易缓解,因为心脏供血本身就不足,心率过慢进一步减少了心肌的供血。如果心动过缓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会同时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症状,如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皮肤干燥等,因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影响全身代谢,而心动过缓也是其临床表现之一,两者相互影响,使症状更加复杂。
(二)运动后的症状变化
在运动时,正常心率会加快以满足身体对血液的需求,而心动过缓患者运动时心率不能正常加快,所以运动后的症状会更明显,比如运动后气短、头晕等症状会加重,而且运动耐力下降得更显著,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进行适量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运动后恢复正常心率的时间也会明显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