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具胰岛素抵抗和分泌不足致血糖升高特征,有年轻化趋势。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肥胖、年龄等可致)、分泌不足(生活方式、家族史等可致)相关。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及皮肤瘙痒等非典型症状。诊断靠血糖指标,治疗分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预防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它多发生在成人人群中,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上升等因素影响,也有年轻化趋势。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脂肪和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发生了抵抗。例如,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过多的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得细胞难以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年龄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下降,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性别方面,一般男性和女性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上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与生活方式等综合相关。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又会进一步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形成恶性循环。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影响胰岛β细胞的正常功能,比如长期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导致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逐渐下降;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其胰岛β细胞功能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风险。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由于血糖升高,导致渗透性利尿,引起多尿,进而口渴多饮;同时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能量供应不足,患者会出现饥饿感而多食,但体重却因为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而消耗脂肪等导致减轻。不过,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通过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发病,可能症状相对更明显一些;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如果出现血糖异常,也可能表现出相应症状。
非典型症状:可能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四肢麻木等。皮肤瘙痒可能是因为高血糖导致皮肤脱水等原因引起;视物模糊是由于血糖波动影响晶状体的渗透压,导致晶状体屈光改变;四肢麻木可能是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与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有关。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关注自身是否出现这些非典型症状,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四、诊断标准
血糖指标:常用的有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例如,空腹血糖检测是在空腹8-10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如果多次检测空腹血糖达到上述标准即可考虑糖尿病可能;OGTT试验则是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分别检测0小时、1小时、2小时等时间点的血糖值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诊断标准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调整,但一般以这些基本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于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标准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点进行综合评估。
五、治疗与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例如,建议患者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精制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要注意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控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阶段更要严格遵循饮食控制原则,以维持血糖稳定,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可以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跳绳、篮球等;老年人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用药方案。
六、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培养: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从年轻时就开始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降低患病风险。儿童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也能有效降低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女性在备孕及孕期等阶段要特别注意控制体重和血糖,降低自身及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