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超500ml),多在产后12周发病。病因包括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阴道流血、腹痛发热、全身症状等。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超声、血βHCG测定、病理检查)。治疗包括药物(子宫收缩剂、抗生素)和手术(刮宫术、子宫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特殊人群中年轻产妇有多次流产或剖宫产史、高龄产妇身体机能差及有合并症等会增加风险,产妇产后要注意休息、卫生等,用药考虑对婴儿影响。预防措施有做好孕期保健、正确处理分娩、加强产后护理。
一、晚期产后出血的定义
晚期产后出血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出血量超过500ml。多发生于产后12周,也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者。
二、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
1.胎盘、胎膜残留: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残留的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
2.蜕膜残留: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炎,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3.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胎盘附着部位在胎盘娩出后,其创面需约6周才能完全修复。若胎盘附着面感染、复旧不全可使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导致子宫大量出血。
4.感染:以子宫内膜炎多见,炎症可引起胎盘附着面复旧不良和子宫收缩欠佳,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5.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横切口两侧端。主要原因包括切口感染、切口选择不当、缝合技术不当等,常发生于术后23周。
6.其他: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等也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三、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不同原因导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其阴道流血的表现有所差异。胎盘、胎膜残留多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以后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流血;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有血块堵塞;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可导致休克。
2.腹痛和发热:常合并感染,伴有恶露增加,有恶臭味。
3.全身症状:出血量多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危及生命。
四、晚期产后出血的诊断
1.病史:了解分娩经过、产后恶露情况,有无发热、腹痛等症状。
2.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注意子宫大小、软硬度、有无压痛,宫口是否扩张,有无组织堵塞等。
3.辅助检查:
血常规:了解贫血情况及有无感染。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残留组织、剖宫产切口愈合情况等。
血βHCG测定:有助于排除胎盘残留及滋养细胞肿瘤。
病理检查:将宫腔刮出物或切除的子宫标本送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
五、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
1.药物治疗:给予子宫收缩剂,如缩宫素、麦角新碱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
刮宫术:适用于胎盘、胎膜残留或蜕膜残留等情况,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子宫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或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动脉结扎或栓塞术。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经积极治疗无效,出血难以控制,危及产妇生命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
年轻产妇: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存在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产后应密切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子宫复旧可能较慢,且合并症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产后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积极治疗合并症,定期复查。
2.性别:晚期产后出血仅发生于女性产妇。
3.生活方式:产妇产后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防止感染。
4.病史:有剖宫产史、多次人工流产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病史的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这些产妇产后应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恶露情况。如果有贫血史,应及时纠正贫血,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5.用药禁忌:哺乳期产妇用药时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对婴儿相对安全的药物。
七、预防措施
1.做好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2.正确处理分娩过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在分娩过程中,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应及时清除。
3.产后护理:产后要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恶露的量、颜色、气味等。鼓励产妇尽早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产妇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