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因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部因素,内在缺陷包括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外部因素有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物理和机械因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人工心脏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化学因素(苯肼、药物等)、生物因素(感染、动植物毒素)。特殊人群中,儿童要筛查、谨慎用药,老年人考虑基础病、密切关注症状,孕妇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检测血型抗体,有基础疾病者需综合治疗两种疾病。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1.红细胞膜缺陷:正常红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膜缺陷会破坏这种特性。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有异常,导致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狭窄血管时易被破坏,引发溶血。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则是由于膜蛋白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呈椭圆形,同样影响其正常功能,增加了被破坏的风险。
2.红细胞酶缺陷:参与红细胞代谢的酶缺乏可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或抗氧化能力下降。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当患者接触某些氧化性物质如蚕豆、某些药物(如磺胺类、伯氨喹等)后,红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产生大量过氧化氢等氧化剂,使血红蛋白氧化变性,形成变性珠蛋小体,导致红细胞膜损伤,最终引发溶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会使红细胞糖酵解途径受阻,ATP生成减少,影响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
3.珠蛋白异常:珠蛋白合成异常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如地中海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使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结构异常,红细胞变得僵硬,容易在骨髓或外周血中被破坏。而异常血红蛋白病是由于珠蛋白链氨基酸组成改变,使血红蛋白的性质发生变化,如不稳定血红蛋白病,不稳定的血红蛋白易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使红细胞膜受损,引发溶血。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
1.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红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并发动攻击。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较为常见,抗体在37℃时最活跃,多为IgG型抗体,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破坏。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抗体在低温时活性增强,如冷凝集素综合征,冷凝集素在低温下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输入的异型红细胞会被受血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引发急性溶血。此外,新生儿溶血病也是同种免疫性溶血,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上的抗原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导致溶血。
2.物理和机械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在某些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情况下,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条索,红细胞在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发生破裂溶血。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心脏瓣膜后,高速血流冲击红细胞,或瓣膜表面不光滑,使红细胞受到机械性破坏,从而引发溶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则是由于长距离行军或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在足部血管中受到反复撞击和挤压,导致细胞膜损伤,发生溶血。
3.化学因素:某些化学物质对红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如苯肼、砷化氢等,这些物质可与红细胞膜或血红蛋白结合,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导致红细胞破裂。一些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也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发溶血,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进而导致红细胞破坏。
4.生物因素
感染:多种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溶血。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在红细胞内生长繁殖,使红细胞破裂。细菌感染如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可产生磷脂酶等毒素,破坏红细胞膜。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溶血。
动植物毒素:蛇毒中含有多种酶和毒素,如磷脂酶A可水解红细胞膜磷脂,破坏膜结构,引起溶血。毒蕈中毒时,某些毒蕈中的毒素可与红细胞膜结合,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溶血。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可能症状更为严重。对于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家族史的儿童,应在出生后进行相关筛查。在用药方面,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对于G6PD缺乏症患儿,要避免食用蚕豆及相关制品,避免接触氧化性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对贫血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关注其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3.孕妇:孕妇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时,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对于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应在孕期进行血型抗体检测,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有基础疾病者:如本身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时,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溶血的程度,同时溶血也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