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如何用药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用药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急性发作期可选用腺苷、维拉帕米、地高辛等,其中腺苷起效迅速适用于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维拉帕米适用于伴高血压等情况者,地高辛对伴心力衰竭者有一定作用但起效慢;预防发作的长期用药有普罗帕酮、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普罗帕酮对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等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心率快伴交感兴奋者,胺碘酮因不良反应多需谨慎使用;特殊人群如儿童用药需更谨慎,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及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极谨慎优先非药物治疗必要时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总之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药并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
一、急性发作期用药
(一)腺苷
1.作用机制:腺苷通过激活腺苷受体,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常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效迅速,一般静脉注射后数秒内即可发挥作用。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急性发作。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谨慎给药,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反应;老年人使用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清除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给药方案,但主要还是基于其病情发作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腺苷。
(二)维拉帕米
1.作用机制: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抑制心肌细胞的钙内流,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从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适用情况: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性发作,尤其适用于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的患者。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维拉帕米需非常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减慢,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根据情况调整剂量。
(三)地高辛
1.作用机制:地高辛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使细胞内钠浓度升高,钾浓度降低,通过钠-钙交换机制使细胞内钙浓度升高,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减慢房室结传导。
2.适用情况: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有一定作用,但起效相对较慢,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急性发作期用药。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地高辛时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因为儿童的体重差异大,且地高辛的治疗窗较窄,容易出现中毒反应;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地高辛的清除率降低,更容易发生中毒,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二、预防发作的长期用药
(一)普罗帕酮
1.作用机制:普罗帕酮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阻断钠通道,减慢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2.适用情况:可用于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但对于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传导阻滞等患者应慎用。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普罗帕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确定,一般不推荐儿童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其心功能情况,因为普罗帕酮可能对心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要监测肝肾功能。
(二)β受体阻滞剂
1.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心脏的β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常用的有美托洛尔等。
2.适用情况:适用于心率较快、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长期预防。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谨慎,因为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老年人如果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权衡利弊。
(三)胺碘酮
1.作用机制: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阻断多种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2.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考虑长期使用胺碘酮预防发作,但由于胺碘酮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使用时需非常谨慎。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使用胺碘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足够证据;老年人使用时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肺功能等,因为胺碘酮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用药注意要点
(一)儿童
1.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安全性高的药物,如腺苷在儿童中的使用需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因为儿童的心脏功能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容易出现心率过慢等不良反应。
2.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长期大剂量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二)老年人
1.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胺碘酮与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需要密切监测。
2.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能力下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注意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如地高辛在老年人中容易发生中毒,需要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三)妊娠期女性
1.妊娠期女性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用药需非常谨慎,因为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迷走神经刺激等。如果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如腺苷等,但也需要严格评估用药的必要性和风险。
总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病情发作情况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