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涉及代谢、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发病机制,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受累等临床表现,年龄、生活方式等是高危因素,可通过临床症状体征、神经电生理、血糖糖化指标诊断,需通过严格控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生活方式调整来预防及管理
一、定义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等。
二、发病机制
1.代谢因素
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途径激活,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功能障碍。例如,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多元醇通路相关酶的活性改变,使得神经细胞内山梨醇增多,影响神经细胞的渗透压平衡等功能。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增加,形成糖化终产物(AGEs),AGEs可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细胞内信号通路改变,导致神经内膜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神经病变。
2.氧化应激
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而丙二醛(MDA)等氧化产物增多。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膜、髓鞘等结构,影响神经传导功能。多项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
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神经营养因子在维持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存活和功能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时,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减少或作用减弱,导致神经纤维变性、凋亡等,引发周围神经病变。例如,有研究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NGF水平,发现其水平低于非糖尿病人群,且与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临床表现
1.感觉神经受累
常见症状为肢体麻木、刺痛、灼痛等,呈对称性,多从手足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患者可能会感觉袜子或手套样分布的感觉异常,对温度、疼痛等感觉减退或过敏。例如,患者可能对冷热刺激的感知不灵敏,或者轻微的触碰就会引起剧烈疼痛。
振动觉、位置觉等也可受累,导致患者行走不稳,容易跌倒。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
2.运动神经受累
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手部小肌肉萎缩可导致手部精细动作受限,如持筷、系纽扣等困难;下肢肌肉萎缩可影响行走功能。
3.自主神经受累
可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方面,如静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方面,出现胃排空延迟(胃轻瘫)、便秘或腹泻等;泌尿系统方面,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汗腺分泌异常,可出现无汗或多汗等。
四、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神经组织本身也有退行性变,对高血糖等因素的耐受和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决定性因素,但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男女患病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不过总体而言,主要还是与血糖控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此外,吸烟会加重血管收缩,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也不利于血糖控制和神经功能的维持,可能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
4.病史因素
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如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同时,合并其他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的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也更高,因为这些并发症往往提示患者整体代谢紊乱较重,对神经等组织的损伤更广泛。
五、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和体征
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及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如检查触觉、痛觉、振动觉等感觉功能,还有肌力、肌张力等运动功能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2.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是常用的检查方法。NCV可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周围神经病变时往往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EMG可发现肌肉失神经支配的电位改变,有助于判断神经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
3.血糖及糖化指标检测
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长期高血糖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因素,HbA1c可以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整体血糖控制状态和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六、预防及管理
1.血糖控制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合理的降糖药物治疗等,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如将HbA1c控制在7%左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可以显著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和延缓其进展。
2.改善神经微循环
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已确定有此作用的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增加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减轻神经缺血缺氧状态。
3.营养神经治疗
补充维生素B族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4.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对神经和关节等造成损伤。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运动方式应选择较为温和的,如散步等。同时,要注意足部护理,避免足部受伤,因为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受伤且不易察觉,进而发展为足部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