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怎么回事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使红细胞过早破坏引发的溶血性贫血。病因包括自身免疫、药物、感染及其他疾病因素。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肿大和急性溶血症状。诊断方法有血常规、血涂片、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治疗上需去除病因,采用药物、输血、脾切除等方法。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和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各有注意事项。其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滥用药物、预防感染及有家族史者定期体检。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过早破坏,进而引发的一组溶血性贫血。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攻击外来病原体,但在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红细胞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
二、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是主要病因之一。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如温抗体和冷抗体。温抗体一般在37℃时作用最强,可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吞噬破坏;冷抗体在低温(04℃)时活性最强,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激活补体,造成红细胞溶解。这种自身免疫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某些药物等有关。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者药物改变红细胞膜的抗原性,使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物质并产生抗体。常见诱发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奎尼丁等。
3.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可诱发免疫反应,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调节,从而导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感染等。感染可能使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产生针对红细胞的抗体。
4.其他因素:淋巴增殖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能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有关。这些疾病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增加自身抗体的产生。
三、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等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导致氧气运输能力降低,各组织器官缺氧,从而引起上述症状。
2.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是常见表现,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大量胆红素,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黄疸的程度与溶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3.脾肿大: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之一,长期溶血可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部分患者可在左上腹摸到肿大的脾脏,一般质地较软。
4.急性溶血表现:起病急骤,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四、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试图代偿红细胞的破坏。
2.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可能发现球形红细胞、破碎红细胞等异常形态的红细胞,有助于判断溶血的存在。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是诊断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4.其他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结合珠蛋白测定等,可了解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五、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积极寻找并去除病因是治疗的关键。如因药物诱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若存在感染,需积极控制感染。
2.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线药物,可抑制抗体产生,减少红细胞破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
3.输血治疗:严重贫血或急性溶血发作时,可适当输血以缓解症状。但输血可能会加重溶血反应,因此需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并选择洗涤红细胞。
4.脾切除:对于某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脾脏是破坏红细胞的重要场所,切除脾脏可减少红细胞的破坏。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休息、加强营养等。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等检查。
3.孕妇:孕妇患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治疗时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定期进行产检,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加重病情。此类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七、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和预防
1.预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完全缓解,病情得到控制;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
2.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避免滥用药物,在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感染,及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