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严重吗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短期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有增加卒中风险、影响心脏功能等危害,不同人群影响有差异;需通过症状评估、心电图监测、相关指标检查等进行评估监测;治疗包括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还需进行生活方式管理,包括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危害、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一、心房颤动的严重性概述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严重性不可一概而论,但往往会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引起患者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从长期角度讲,它存在较高的危险性。
(一)增加卒中风险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瘀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就会阻塞脑血管,引发缺血性卒中。有研究表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是非心房颤动人群的5倍左右;对于合并有瓣膜病等情况的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更高。例如,一些大型队列研究显示,在未经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每年卒中发生率约为5%,而经过规范抗凝治疗后,卒中风险可显著降低。
(二)影响心脏功能
长期的心房颤动会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往往不规则且可能增快,这会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长期如此可引起心脏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数据显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3倍。随着病情进展,心力衰竭的症状会逐渐明显,如活动后气短、乏力、下肢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三)对不同人群影响有差异
1.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心房颤动对他们的影响更为严重。一方面,老年人心血管储备功能差,心房颤动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可能更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发生卒中后恢复能力较弱,且更易出现卒中相关的并发症,如肺炎等,进一步危及生命。
2.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会加重基础疾病的进展。例如,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血压控制往往更困难,且心房颤动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会反过来加重心肌缺血等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心房颤动的评估与监测
(一)症状评估
患者自身要密切关注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如果症状频繁发作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对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对心悸等症状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明显,更易延误病情,所以家属要留意老年人的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等可能与心房颤动相关的情况。
(二)心电图监测
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房颤动的重要手段,可记录短时间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则能连续记录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等不易被常规心电图捕捉到的情况。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明确心房颤动的类型(如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相关指标检查
1.凝血功能检查:对于需要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功能检查至关重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需要将INR控制在合适范围(如23),既可以达到抗凝预防卒中的目的,又能避免出血风险过高。
2.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心房、心室的大小,心室的射血分数等情况。还能发现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这对于判断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以及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心脏超声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心房内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提示患者卒中风险较高,需要积极抗凝等治疗。
三、心房颤动的治疗与管理
(一)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1.节律控制:部分患者可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等,但药物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适合进行电复律的患者,可通过电击的方式恢复窦性心律。不过,节律控制并非适用于所有心房颤动患者,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
2.心室率控制:对于不适合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需要控制心室率,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通过控制心室率,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心脏功能受损等风险。
(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关键措施。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来评估卒中风险,进而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对于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具有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但也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生活方式管理
1.饮食:心房颤动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制品等。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用力排便可能会诱发心房颤动等心脏事件。同时,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健康体重。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控制心率、改善心脏功能,但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和加重病情。所以心房颤动患者应严格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量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
总之,心房颤动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通过规范的评估、合理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来降低其带来的危害,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