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是怎么回事
肺动脉高压是罕见严重心血管疾病,特征为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病因包括动脉性、左心疾病、肺部疾病和低氧、慢性血栓栓塞性等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方法有血液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概述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正常肺动脉压力相对较低,而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会持续升高,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右心负荷加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二、病因分类
1.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遗传性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特定的基因缺陷会影响肺动脉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血管收缩、重构等异常,最终引发肺动脉高压。例如,骨形成蛋白受体Ⅱ(BMPR2)基因的突变较为常见,在遗传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占一定比例,这种基因突变会干扰正常的细胞信号传导,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功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药物及毒物相关因素:一些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等,以及长期接触某些毒物,如滥用毒品中的苯丙胺类物质等,可能损伤肺动脉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平衡,从而诱发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疾病相关因素:某些疾病可继发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如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这些疾病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肺动脉血管炎症、重构等病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肺动脉血管,引发肺动脉高压。
2.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
左心衰竭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左心功能不全时,左心房压力升高,进而传导至肺静脉和肺动脉,引起肺动脉压力被动升高。例如,慢性左心衰竭患者长期存在肺淤血情况,肺血管阻力增加,逐渐发展为肺动脉高压。此外,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等左心疾病也可导致类似的病理生理改变,使得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
3.肺部疾病和(或)低氧相关肺动脉高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与低氧相关的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原因。COPD患者由于长期存在气道阻塞,气体交换受阻,导致慢性缺氧,进而引起肺血管收缩和重构。缺氧会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内流增加,导致血管收缩;同时,缺氧还会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子的释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重构,最终引发肺动脉高压。
间质性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等,肺部的炎症和纤维化改变会影响肺的正常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缺氧,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肺间质的病变使得肺血管床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
其他肺部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尘肺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和肺血管结构,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4.慢性血栓和(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血栓形成和(或)栓塞,如深静脉血栓脱落栓塞肺动脉,会导致肺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肺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此外,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反复发生的肺小动脉栓塞等,也会逐渐导致肺动脉高压的进展。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这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所致。例如,患者在爬楼梯、快走等轻度活动后就会感到气促,随着病情加重,可能连日常的穿衣、洗漱等轻微活动都无法完成。
乏力: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这是因为心脏为了克服升高的肺动脉压力,需要增加做功,但心输出量却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全身各组织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从而出现乏力症状。
胸痛:可表现为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隐痛,可能与右心缺血有关。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胸痛。
晕厥:部分患者可出现晕厥,多在活动后发生,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
咯血:少数患者可出现咯血,可能与肺毛细血管破裂等因素有关。
2.体征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P?亢进):由于肺动脉压力升高,肺动脉瓣关闭时振动增强,导致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三尖瓣反流杂音:右心衰竭时,三尖瓣关闭不全,可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闻及收缩期反流性杂音。
右心衰竭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提示病情已进展到右心功能不全阶段。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例如,长期缺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红细胞增多等表现。
生化检查:脑钠肽(BNP)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可升高,提示心功能不全,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
特定标志物检查:如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相关的BMPR2基因检测等,对于遗传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心电图
可出现右心室肥厚、右心房增大等表现,如电轴右偏、V1导联R/S≥1、右束支传导阻滞等,有助于提示右心负荷过重的情况。
3.胸部X线
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干增宽、右心室增大等表现,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
4.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重要筛查手段,可通过测量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来评估肺动脉压力情况。例如,通过三尖瓣反流速度来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一般认为三尖瓣反流速度≥2.8m/s时提示肺动脉高压可能。此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右心的大小和功能等情况。
5.右心导管检查
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肺毛细血管楔压等指标,明确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并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通过右心导管检查,可以准确获取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等关键指标,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但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同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
氧疗:对于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状况。一般来说,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90%以上,通过持续或间断吸氧,可以减轻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心负荷,改善症状。
2.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如前列环素类药物等,可扩张肺动脉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前列环素类药物通过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舒张血管的作用,从而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等,可拮抗内皮素的作用,降低肺动脉压力。内皮素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剂和细胞增殖刺激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内皮素与受体的结合,起到舒张血管和平滑肌细胞、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
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等,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5的活性,增加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平,从而舒张肺动脉血管。
3.靶向治疗
针对不同发病机制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如针对肺血管重构等机制的药物,进一步提高了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这些靶向药物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环节,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4.手术治疗
肺移植: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肺移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手术面临供体短缺、术后排斥反应等问题,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肺动脉高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儿童患者在治疗时应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当的呼吸训练等,以改善呼吸功能。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肺动脉高压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心肺功能,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有肺动脉高压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怀孕可能会加重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肺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妊娠期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需要在孕前进行全面评估,咨询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产科等)的意见。在孕期要密切监测病情,加强产前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
3.老年患者
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