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受产妇年龄、精神状态、分娩史、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影响,机制是子宫肌纤维无法有效压迫血管致血窦不能及时关闭)、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粘连或植入、部分残留,均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软产道裂伤(因胎儿、胎位、产程及操作等原因致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裂伤,特点是胎儿娩出后立即持续流鲜血)、凝血功能障碍(分先天性如血友病和获得性如羊水栓塞、肝脏疾病等因素),特殊人群如高龄和年轻产妇、有手术史产妇、患全身性疾病或凝血障碍产妇需做好相应应对措施,产妇分娩时应保持放松配合医生以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一、子宫收缩乏力
1.影响因素:产妇年龄过大或过小,如高龄产妇(年龄≥35岁)子宫肌纤维弹性较差,收缩能力相对较弱;而年轻产妇尤其是未成年产妇,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子宫功能不完善。产妇分娩过程中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会干扰大脑皮层对子宫收缩的调控,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有多次分娩史、多胎妊娠的产妇,子宫肌纤维被过度伸展,产后难以有效收缩。产妇患有全身性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等,会影响子宫肌层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降低子宫收缩力。
2.机制:子宫收缩乏力时,子宫肌纤维不能有效压迫子宫壁的血管,使胎盘剥离面的血窦不能及时关闭,从而导致大量出血。
二、胎盘因素
1.胎盘滞留:产妇存在子宫收缩不协调、膀胱充盈等情况,可使胎盘不能及时从子宫壁剥离并排出体外,胎盘剥离面持续出血。
2.胎盘粘连或植入:多次刮宫、剖宫产等手术史,使子宫内膜受损,胎盘绒毛容易侵入子宫肌层,形成胎盘粘连或植入。当胎盘不能完整剥离时,部分胎盘组织残留于子宫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3.胎盘部分残留: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子宫内,可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使血窦不能闭合,引起产后出血。
三、软产道裂伤
1.常见原因:胎儿过大、胎位异常、急产、助产手术操作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软产道受到过度的挤压、牵拉或损伤。
2.裂伤部位: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裂伤较为常见。裂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可引起明显的出血。软产道裂伤的出血特点是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色鲜红。
四、凝血功能障碍
1.先天性因素:产妇本身患有遗传性凝血功能疾病,如血友病等,由于体内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导致凝血机制异常。
2.获得性因素:在妊娠期发生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等情况,可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患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如重型肝炎等,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高龄产妇和年轻产妇在孕期应加强产检,提前评估分娩风险,分娩时需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情况。有多次流产、刮宫史或剖宫产史的产妇,应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在分娩过程中做好应对准备。患有全身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在孕期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的分娩方案。分娩过程中,产妇应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配合医生的指导,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