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可能与雌激素刺激、其他高危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其症状主要包括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腹部肿块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及其他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相关疾病、定期体检。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6.6万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1,2]。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首位[3]。
一、病因
子宫内膜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4]:
1.雌激素刺激: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进而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2.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少育、绝经延迟等。
3.遗传因素: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遗传史。
二、症状
子宫内膜癌的症状主要包括:
1.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量的出血,或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淋漓不尽;也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2.阴道排液:部分患者可出现阴道排液增多,液体可为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
3.下腹疼痛:可有下腹隐痛或腰骶部疼痛。
4.腹部肿块:腹部肿块较少见。
5.其他: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三、诊断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5]:
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情况。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3.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可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4.宫腔镜检查:可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病变,并进行活检,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其他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CT等检查,可用于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和转移情况。
四、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主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治疗方法包括[6]:
1.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
2.放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3.化疗: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也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4.激素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
五、预防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措施[7]: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2.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
3.定期体检: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诊断性刮宫等,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对于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