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母婴、血液、性三种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包括分娩、孕期宫内感染及产后母乳喂养,可通过孕妇检测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及婴儿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降低风险;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及血制品、共用针具、意外暴露,需严格医疗操作规范、戒毒及正确处理暴露情况;性传播可通过感染者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经黏膜破损传播,性伴侣应接种疫苗和使用安全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乙肝各有特点,需分别采取及时接种疫苗、补种疫苗、孕期管理和母婴阻断、定期检测和预防性接种等措施。
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可能因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乙肝病毒。在妊娠期间,病毒也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引起宫内感染,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此外,产后母乳喂养也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当母亲乳头破损出血或婴儿口腔黏膜有破损时,病毒更容易进入婴儿体内。对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孕妇,在孕期应进行乙肝病毒载量检测,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免疫效果,降低感染风险。
二、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过去由于对献血员筛查不严格,输血后乙肝感染时有发生。现在随着对献血员严格筛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因输血导致的乙肝感染已大幅减少。
2.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注射器是感染乙肝的高危行为。在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中,如共用针灸针、牙钻、手术器械等,如果这些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另外,纹身、穿耳洞等美容操作,若使用的器具未经严格消毒,也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应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于有吸毒史的人群,应积极进行戒毒治疗,并提供清洁的注射器等针具,以减少感染风险。
3.意外暴露: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如果不慎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也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此时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根据情况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三、性传播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导致乙肝病毒传播。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在性行为过程中,通过黏膜的微小破损进入对方体内。性伴侣越多,感染乙肝的风险越高。对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性伴侣,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在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感染风险。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因此,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用品。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如果老年人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抗体水平较低,建议进行补种。同时,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医疗安全。
3.孕妇: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可能影响胎儿健康。在孕前应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筛查,若为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期管理和母婴阻断。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且治疗效果可能较差。这类人群应定期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接种乙肝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