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病毒性肝炎,由嗜肝病毒感染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预后及预防措施,多数患者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
一、定义与病因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特殊类型病毒性肝炎,多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性别差异在一般人群中无显著特异性分布特点,但不同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易感性有所不同,比如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在青壮年中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有不洁饮食史等可能增加感染相关病毒的风险,既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更易发展为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表现:皮肤巩膜明显黄染,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黄疸持续超过3周,部分患者黄疸可进行性加深。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黄疸表现相对隐匿,而成年患者黄疸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
2.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这与胆汁淤积影响消化功能有关,不同年龄人群消化道症状程度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黄疸导致食欲下降更为明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3.皮肤瘙痒:因胆汁酸淤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各年龄段患者均可出现,但瘙痒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三、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比例常>50%。不同年龄人群胆红素水平参考范围不同,儿童胆红素代谢特点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正常参考值范围判断。
胆汁酸: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这是反映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
肝功能相关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ALP在儿童骨骼发育阶段本身可能有生理性升高,需注意鉴别。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等检查可排除肝外胆道梗阻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操作及图像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儿童腹部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及图像分析的特殊性。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不同年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成人也需适当休息避免劳累。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儿童需注意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成人则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加重肝脏负担。
2.药物治疗
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改善胆汁淤积情况,药物选择需考虑年龄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利弊。
五、预后情况
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黄疸可逐渐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淤胆型肝炎,影响生活质量,年龄较小的患儿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密切随访观察病情变化。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不同年龄患者隔离要求遵循相应医疗规范,儿童患者隔离需考虑其心理及生活照顾等多方面因素。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尤其儿童要注意饮食清洁,成人也需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加强血液制品管理,防止经血传播等。
3.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甲型肝炎可接种甲肝疫苗,儿童接种甲肝疫苗需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成人也可根据情况接种;对于乙肝可接种乙肝疫苗,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和注意事项遵循相应疫苗接种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