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一种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与急性腰扭伤、治疗不及时、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气候变化等有关,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I等,治疗方法主要有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腰背肌锻炼、注意腰部保暖、控制体重等,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和预防腰肌劳损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注意休息、适当补充钙剂等。
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腰肌劳损的主要病因包括:
急性腰扭伤后及长期反复的腰肌劳损。
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
长期反复的过度腰部运动及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可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与气候、环境条件也有一定关系,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腰肌劳损。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诊断腰肌劳损的检查方法:
腰椎X线检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做此检查。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腰椎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
腰椎CT检查:可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疾病。
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折、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休息: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以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按摩、推拿、针灸等方法,以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以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张。
康复训练: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如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俯卧位飞燕式腰背肌锻炼等,可增强腰背肌的力量,减少腰肌劳损的复发。
手术治疗:如果腰肌劳损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腰肌劳损的预防措施包括:
保持良好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坐位时应尽量坐直,避免弯腰驼背。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长时间工作或学习时,应定期活动腰部,避免肌肉过度疲劳。
加强腰背肌锻炼:可进行仰卧位拱桥式背伸肌锻炼、俯卧位飞燕式腰背肌锻炼等,增强腰背肌的力量。
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寒,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
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腰部负担,应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治疗和预防腰肌劳损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孕妇:孕妇在治疗腰肌劳损时,应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采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在治疗腰肌劳损时,应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采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
儿童:儿童的腰肌劳损多为先天性脊柱裂或骶椎隐裂所致,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症状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的腰肌劳损多为退行性改变所致,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以增强骨骼的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