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会引发代谢功能障碍、胆红素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免疫系统功能相关表现,如蛋白质合成障碍致水肿腹水、糖代谢紊乱现低血糖等,胆红素代谢障碍致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现出血倾向,内分泌功能紊乱有雌激素灭活减少等表现,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易致感染,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需特殊关注
一、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表现
(一)蛋白质合成障碍
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时肝功能不全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水肿及腹水形成。例如,有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常低于正常,一般<35g/L,当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时,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易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及腹腔等部位。
(二)糖代谢紊乱
肝脏参与血糖的调节,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肝糖原储备减少,容易出现低血糖。同时,肝脏对胰岛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可导致胰岛素水平相对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等情况。有研究表明,约5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糖耐量减退,部分可发展为糖尿病。
(三)脂肪代谢异常
肝硬化时肝脏对脂肪的摄取、氧化和运输等功能发生障碍,可导致血脂异常,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水平可能升高。此外,还可能出现脂肪肝相关表现,这与肝细胞脂肪代谢紊乱及脂蛋白合成障碍等有关。
二、胆红素代谢障碍相关表现
(一)黄疸
由于肝细胞受损及胆管受压等原因,肝硬化时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患者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黄疸表现。一般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时,临床可发现黄疸,若胆红素进一步升高,黄疸症状会更明显。
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表现
(一)出血倾向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如Ⅱ、Ⅶ、Ⅸ、Ⅹ等)及抗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硬化时肝功能不全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血小板减少,患者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指标。
四、内分泌功能紊乱相关表现
(一)雌激素灭活减少
肝脏对雌激素有灭活作用,肝硬化时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出现蜘蛛痣、肝掌等表现。蜘蛛痣多分布在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如面、颈、上胸、肩背等处,肝掌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及指端腹侧部位发红。
(二)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
肝硬化时,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水平升高,引起水钠潴留,这是肝硬化患者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免疫系统功能相关表现
(一)免疫功能低下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例如,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概率较高,这与肠道细菌易位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有关。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肝功能不全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感染等并发症风险更高,需加强监测和护理;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同样会出现上述代谢、胆红素、凝血及内分泌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在处理时需特别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同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因为肝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代谢。女性肝硬化患者在雌激素相关表现上可能有其特点,且妊娠等特殊情况需谨慎处理,而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现相应的内分泌紊乱表现,在整体治疗和护理中都要综合考虑不同性别及个体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