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回事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全球分布,人群普遍易感,有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及重型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孕妇感染病情较重需特防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二、病原学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属于戊肝病毒属,病毒体呈二十面体对称,无包膜,HEV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和流行特征可能有所差异。
三、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被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如contaminatedwatersourcescanleadtooutbreaks。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未得到有效净化的地区,容易发生戊肝的聚集性发病。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一般为散发性发病。
四、流行病学特点
1.地区分布:全球均有戊肝分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发病率相对较高。
2.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增加。
五、临床表现
1.急性戊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起病较急,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黄疸持续2-4周后逐渐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
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2.重型戊型肝炎:多见于孕妇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病情严重,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顽固性呃逆等)、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肝性脑病等表现。
六、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EV抗体检测:包括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M阳性提示近期HEV感染,抗HE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
HEVRNA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患者血清或粪便中的HEVRNA,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毒载量的监测。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等变化,有助于了解病情,但对于戊肝的诊断并非特异性。
七、治疗原则
戊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合理饮食等。对于重型戊型肝炎,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如加强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用于戊肝的常规治疗,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根据病情评估考虑是否使用抗病毒相关药物。
八、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戊型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按相关规定执行。对戊肝病毒携带者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避免其粪便污染环境和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贝类等水产品,避免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对水源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防止水源被粪便污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和便后,防止病从口入。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戊肝疫苗广泛应用,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前往戊肝流行地区的人群等,可以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孕妇属于戊肝感染后的高危人群,在孕期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戊肝感染的可能,因为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情较重,对胎儿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