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胫腓骨骨折的表现分为全身、局部和特殊情况三类,全身表现有休克(多因较大暴力致严重骨折大量出血引发,老年及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更易发生)和发热(血肿吸收可致低热,持续升高或超38℃可能提示感染,儿童发热可能更明显);局部表现包括疼痛(活动或触碰加剧,老年人和有慢性疼痛病史者表现可能不典型)、肿胀(数小时后明显,严重时有皮肤张力性水疱,肥胖患者更明显)、畸形(骨折端移位所致,青少年不及时纠正影响发育)、异常活动(不完全或嵌插骨折时可能不明显)、骨擦音或骨擦感(不宜刻意寻找)、功能障碍(影响运动员等人群生活和职业);特殊情况表现有开放性骨折(可见骨折断端、易感染,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有相应表现,需尽快就医)、合并神经损伤(有小腿及足部感觉和运动障碍,儿童描述可能不准确,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者诊断复杂)、合并血管损伤(肢体远端血运障碍,严重可致缺血坏死,老年人更易发生需及时处理)。
一、全身表现
1.休克:胫腓骨骨折多由较大暴力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等,严重骨折导致大量出血,可能引发休克。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差,对失血的耐受性低,更易发生休克。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休克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2.发热:骨折后血肿吸收可导致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可能提示感染,如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等。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较成人明显,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
二、局部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或触碰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可能相对迟钝,有时疼痛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有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可能会混淆骨折疼痛与原有疼痛,需仔细鉴别。
2.肿胀:骨折处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会引起局部肿胀。肿胀在骨折后数小时逐渐明显,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张力性水疱。肥胖患者肿胀可能更明显,且由于脂肪层较厚,可能掩盖一些骨折的体征。
3.畸形:骨折端移位可导致肢体畸形,如成角、缩短、旋转等。开放性骨折时,还可直接看到骨折断端。青少年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骨折畸形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发育。
4.异常活动:在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活动,这是骨折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在不完全骨折或嵌插骨折时,异常活动可能不明显。
5.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断端相互摩擦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但检查时不宜刻意寻找,以免加重损伤。
6.功能障碍:患者因疼痛和骨折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行走或负重。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功能障碍对其生活和职业影响较大。
三、特殊情况表现
1.开放性骨折:伤口可见骨折断端,有出血,易发生感染。若合并重要血管、神经损伤,会出现相应的表现,如肢体远端血运障碍、感觉麻木、运动功能障碍等。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尽快就医,进行清创和骨折固定,以降低感染风险。
2.合并神经损伤:可出现小腿及足部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如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踝关节背伸和趾背伸无力等。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感觉异常,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的肢体活动情况。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本身就存在神经功能异常,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诊断可能更复杂。
3.合并血管损伤:表现为肢体远端血运障碍,如皮肤苍白、发凉、脉搏减弱或消失等。严重时可导致肢体缺血坏死。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管损伤后更易发生血运障碍,需及时处理,以挽救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