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产后出血,需从产前、分娩期、产后三方面采取措施。产前要筛查高危因素、加强孕期保健;分娩期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合理用药,第二产程正确指导用力、准确处理胎盘,第三产程规范用缩宫素、正确处理胎盘;产后要密切观察、做好饮食休息护理及心理护理,对高龄产妇、有妊娠合并症产妇、有既往产后出血史产妇等特殊人群需加强相应监测和管理。
一、产前预防措施
1.筛查高危因素
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既往有产后出血史、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等)等,应在产前进行充分评估。例如,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需加强产前监测。
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若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2.加强孕期保健
指导孕妇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补充足够的铁剂等,预防贫血。因为贫血会降低子宫收缩力,增加产后出血风险。例如,建议孕妇多食用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指导孕妇适量运动,维持合理体重增长,避免胎儿过大。胎儿过大增加难产及产后出血的风险,通过合理运动和控制体重增长可降低相关风险。
二、分娩期预防措施
1.第一产程
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异常产程,如宫缩乏力等情况。当出现宫缩乏力迹象时,可通过适当按摩子宫等非药物方法尝试加强宫缩。
合理使用催产素等药物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在有资质的医护人员监测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不良后果。
2.第二产程
正确指导产妇用力,避免产妇过早用力或用力不当。适时适度帮助产妇娩出胎儿,减少胎儿娩出过快对软产道的损伤,从而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例如,在胎头拨露时,指导产妇正确呼吸和用力。
准确处理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留应及时处理。正常胎盘娩出后,可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第三产程
规范使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在胎儿前肩娩出时即应使用缩宫素,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正确处理胎盘,不要过早牵拉脐带,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后再协助胎盘娩出。
三、产后预防措施
1.产后观察
产后在产房内需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出血量等情况,常规观察2小时。对于高危产妇,观察时间可适当延长。例如,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阴道出血量,同时监测血压、脉搏等。
注意子宫收缩情况,可通过手测宫底了解子宫收缩状态,若子宫收缩欠佳,可继续按摩子宫或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
2.饮食与休息
鼓励产妇产后尽早进食、进水,保证充足休息,促进身体恢复,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例如,产后可先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对于有贫血等情况的产妇,在产后继续关注贫血纠正情况,必要时进一步补充营养或药物。
3.心理护理
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产后产妇易出现焦虑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产妇保持良好心态,利于产后恢复,降低产后出血风险。例如,医护人员可与产妇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并给予相应疏导。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其产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更应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和护理;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如妊娠合并糖尿病,需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子宫收缩等;对于有既往产后出血史的产妇,再次妊娠时应提前告知医生,在孕期及分娩期加强监测和管理,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