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治疗
跟腱炎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一般治疗(休息与制动,减少跟腱活动,必要时用拐杖辅助,初期每日数次冰敷1520分钟)、物理治疗(疼痛缓解后进行拉伸训练,专业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加速损伤修复)、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炎症疼痛,但有副作用需慎用,局部注射药物可减炎症但有跟腱断裂风险)、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如跟腱增厚、钙化或部分撕裂时考虑,术后配合康复训练),同时针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治疗中有相应的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制动:减少跟腱部位的活动,尤其是引起疼痛的动作,如剧烈跑跳、长时间行走等。必要时可使用拐杖辅助行动,避免受伤侧下肢承重,让跟腱有足够时间恢复。这有助于减轻跟腱的压力,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运动员或平时运动量大的人群,需严格改变运动计划,停止高强度训练,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息调整。
2.冰敷:在跟腱炎发作初期,每天数次冰敷跟腱部位,每次1520分钟。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缓解疼痛。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于患处,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二、物理治疗
1.拉伸训练:在疼痛缓解后,可进行跟腱拉伸运动。如站立位小腿后侧肌肉拉伸,双脚与肩同宽,一只脚的后跟尽量向后抬起,感受小腿后侧肌肉及跟腱的拉伸,保持3060秒,双侧交替进行,每组重复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这种拉伸有助于增加跟腱的柔韧性,减少再次受伤风险。
2.按摩:专业的按摩师通过手法按摩跟腱及其周围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炎症。按摩力度需适中,避免过度按压加重损伤。
3.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促进跟腱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损伤修复。通常每周进行23次,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确定。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但这类药物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
2.局部注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与局部麻醉药的混合制剂,可直接减轻跟腱炎症,但反复注射可能增加跟腱断裂风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使用。
四、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出现跟腱明显增厚、钙化,或跟腱部分撕裂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包括跟腱清理术,去除跟腱周围的炎性组织、钙化灶等;跟腱修复术,针对跟腱撕裂进行修复。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促进跟腱功能恢复。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跟腱炎治疗过程中,在进行物理治疗如拉伸训练时,动作幅度要适当减小,速度放慢,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跟腱或其他部位损伤。药物治疗时,因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严格遵医嘱用药。
2.儿童和青少年:此年龄段人群骨骼和肌肉仍在生长发育,跟腱炎可能与运动不当或发育异常有关。治疗时应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尽量避免手术。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防止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发育。药物使用需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等在低龄儿童中使用可能有潜在风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把控剂量和疗程。
3.孕妇:孕妇不能随意使用药物治疗跟腱炎,以免影响胎儿发育。主要以休息、冰敷和适当的物理治疗如轻柔的按摩(需避开腹部等敏感部位)为主。运动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不增加跟腱负担的活动,如慢走等。若症状严重,必须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后给出最安全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