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丘疹性荨麻疹和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与荨麻疹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要点上存在差异。发病机制上丘疹性多与昆虫叮咬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相关,儿童更易发病;荨麻疹病因复杂,属Ⅰ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中,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伴中央水疱,病程长留色素沉着;荨麻疹为风团,24小时内消退,可泛发全身。实验室检查丘疹性荨麻疹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荨麻疹急性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者多无特异改变,血清总IgE可增高。鉴别需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皮疹等,有昆虫叮咬史等符合丘疹性荨麻疹特点,无则考虑荨麻疹,儿童鉴别要关注其特殊表现。
一、发病机制差异
丘疹性荨麻疹:多与昆虫叮咬有关,如螨虫、跳蚤、蚊子等叮咬人体后,其唾液等物质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儿童由于皮肤娇嫩且活动范围广,更易被昆虫叮咬而发病,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昆虫叮咬后的免疫反应可能相对更强烈。
荨麻疹:病因复杂,可由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等因素引起,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多种内外源性致敏原产生的Ⅰ型超敏反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可能因接触不同致敏原而发病,如儿童可能因食用特定食物引发,成人可能因接触某些职业性致敏原发病。
二、临床表现不同
1.皮疹形态
丘疹性荨麻疹:皮疹主要为红色风团样丘疹,直径约1-2厘米,中央常有小水疱,有的可形成大疱,皮疹好发于暴露部位,如四肢、躯干等,皮疹成批出现,新旧皮疹可同时存在,一般瘙痒较为剧烈,儿童搔抓后更易继发感染。
荨麻疹:皮疹为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皮疹分布部位不固定,可泛发全身,部分患者可伴有血管性水肿,一般瘙痒明显,不同年龄人群皮疹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儿童血管性水肿相对更易发生在眼睑、口唇等部位。
2.病程特点
丘疹性荨麻疹:病程相对较长,一般皮疹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数周方可消退,儿童由于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色素沉着可能更明显且消退时间可能更长。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一般在6周以内,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各年龄人群病程特点类似,但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少见,且儿童急性荨麻疹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病程中需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丘疹性荨麻疹:一般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这是因为昆虫叮咬引发的过敏反应涉及嗜酸性粒细胞参与,但其他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患者血常规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荨麻疹患者血常规多无明显特异性改变,血清总IgE可增高,尤其是由Ⅰ型超敏反应介导的荨麻疹患者,不同年龄人群血清学检查结果受年龄相关免疫发育影响,儿童血清总IgE水平在不同年龄段有正常参考范围,需依据儿童年龄对应的参考值判断。
四、鉴别要点总结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发病前有无昆虫接触史、有无食用特殊食物或接触特殊药物等情况,观察皮疹的具体形态、分布、病程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可对丘疹性荨麻疹和荨麻疹进行鉴别。例如,若患者有明确昆虫叮咬史,皮疹为风团样丘疹伴中央水疱,病程相对较长且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考虑丘疹性荨麻疹;若患者无明确昆虫叮咬史,皮疹为典型风团,24小时内消退,需考虑荨麻疹,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特点,儿童在鉴别时更要关注其特殊的接触史和皮肤表现特点,以准确区分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