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短时间内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伴严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病因有药物、病毒、自身免疫、中毒、缺血缺氧等,临床表现有黄疸、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腹水等,诊断靠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以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26周)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伴有肝性脑病等严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二、病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过量使用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有研究显示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是欧美国家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患者因不合理用药或误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损伤肝细胞。
2.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是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广泛受损。例如,急性乙型重型肝炎就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肝脏病变,大量肝细胞坏死。
3.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攻击肝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在某些情况下可急性发作,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自身抗体产生破坏肝细胞结构和功能。
4.中毒因素:误食毒菌、接触黄曲霉毒素等有毒物质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毒菌中的毒素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5.缺血缺氧性损伤:如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肝脏缺血缺氧,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进而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休克时肝脏灌注不足,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受损。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患者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是由于肝功能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黄疸程度可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2.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是因为肝脏解毒功能下降,体内毒素积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可能出现性格改变、欣快或淡漠、睡眠倒错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扑翼样震颤、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出血倾向:患者可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
4.腹水: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是因为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导致腹腔内液体潴留。
四、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有上述黄疸、肝性脑病、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通常总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肝功能其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等也会出现异常改变。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等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如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很多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要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肝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肝功能衰竭较为特殊,可能与妊娠急性脂肪肝等相关。需要特别关注胎儿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母亲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采取谨慎的治疗策略,同时要加强对孕妇的护理和监测,维持孕妇的内环境稳定。
3.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肝功能衰竭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情进展可能更为复杂。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肝功能的影响以及肝功能异常对基础疾病的加重作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多器官功能的维护,药物选择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情况,避免使用经肝脏代谢且可能加重肝脏负担或对肾脏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