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
肱骨干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适用于特定情况,外固定有石膏、支具;手术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固定方式有钢板、髓内钉。不同人群治疗有考虑,儿童优先非手术,老年人手术需考虑身体骨质等,特殊病史人群要注意相关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稳定性骨折等情况。对于一些儿童的肱骨干骨折,若移位不明显也常先尝试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外固定来维持骨折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2.外固定方式
石膏固定:利用石膏的塑形性,将上肢固定在特定位置,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但石膏固定相对较硬,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且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对位情况。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移位不大的肱骨干骨折,可采用上肢石膏托固定,将肘关节屈曲90°,前臂处于中立位,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左右,但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
支具固定:现代的支具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和舒适性,能较好地保持骨折端的位置。支具固定相比传统石膏固定,患者的透气性和活动度可能会更好一些,尤其是在骨折早期肿胀消退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以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对线。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移位明显的骨折:当肱骨干骨折端移位较大,通过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骨折复位时,如骨折端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明显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来恢复骨折的解剖对位。
多段骨折:肱骨干的多段骨折往往不稳定,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合并神经损伤的骨折:如果肱骨干骨折合并有桡神经等神经损伤,且考虑骨折移位是导致神经损伤的原因时,需要及时手术切开复位,解除神经的压迫,同时固定骨折。
开放性骨折:开放性肱骨干骨折需要急诊手术清创,同时进行骨折的固定,以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手术固定方式
钢板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通过在肱骨外侧等部位放置钢板,利用螺钉将骨折端固定。钢板内固定能提供较强的稳定性,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干骨折。例如采用锁定钢板固定,其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够更好地适应骨折部位的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但钢板内固定也存在一些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钢板松动、断裂等情况,且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髓内钉固定:对于合适的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也是一种选择。髓内钉从骨髓腔插入,能有效地维持骨折的长度和旋转对线。相比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对骨折周围血运的破坏较小,术后患者的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髓内钉固定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类型,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不同人群的治疗考虑
1.儿童:儿童肱骨干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石膏或支具固定。因为儿童骨骼的塑形能力较强,通过外固定往往能够较好地恢复骨折位置并愈合。但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和肢体的血运、感觉等情况,避免因固定过紧影响儿童肢体的正常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肱骨干骨折常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时,手术治疗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骨质情况。如果选择手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同时术后要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再骨折的风险。非手术治疗时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
3.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肱骨干骨折后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和伤口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糖,确保血糖在合适范围内。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考虑患者的心功能等情况,非手术治疗时也要注意避免因固定等操作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