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应该怎么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包括多方面内容:首先进行病史采集,需询问一般信息如年龄、月经史、孕产史等以及症状表现如阴道出血、排液、下腹疼痛等;然后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检查(分经阴道和经腹部)和磁共振成像(MRI);病理学检查主要通过分段诊刮和宫腔镜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查及其他血液指标检查,这些检查从不同方面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依据。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详细询问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长度、绝经年龄等)、孕产史(妊娠次数、分娩次数、有无难产等)。不同年龄阶段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不同,如绝经后女性相对高发;月经紊乱等月经史异常可能提示内分泌相关问题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孕产情况也可能影响发病风险。
2.症状表现:重点询问阴道出血情况,包括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等;是否有阴道排液,排液的性状、颜色、有无异味等;有无下腹疼痛等不适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子宫内膜癌常见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二、妇科检查
1.外阴、阴道检查:观察外阴有无异常,阴道黏膜情况、有无赘生物等。通过对外阴阴道的检查可以初步了解局部是否存在病变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
2.宫颈检查:查看宫颈大小、外形、有无糜烂、赘生物等,排除宫颈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因为宫颈病变也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等表现,需要鉴别。
3.子宫及附件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大小、质地、有无压痛,双侧附件有无肿块等。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等改变,附件情况也有助于综合判断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清晰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回声情况等。一般来说,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常增厚,回声不均匀等。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腔内病变显示较为清晰,尤其适合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能较好地评估子宫内膜情况,但对于肥胖等腹部超声显示不清的患者可能有一定局限性。
经腹部超声:适用于未婚、无性生活或肥胖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受限的患者,可观察子宫及附件大致情况,但对子宫内膜细节显示不如经阴道超声。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的范围、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旁及远处转移等。对于评估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判断肌层浸润程度方面优于超声等检查,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超声等初步检查提示异常后进一步选用。
四、病理学检查
1.分段诊刮
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通过刮取宫腔内膜和宫颈管内膜组织分别送检。先刮宫颈管,再刮宫腔,能明确病变是否累及宫颈管以及区分子宫内膜癌和宫颈腺癌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分段诊刮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
2.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及宫颈管内情况,发现可疑病变并直视下取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率。对于一些超声等检查提示宫腔内有异常但分段诊刮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行宫腔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但宫腔镜检查也有一定的禁忌证等需要注意评估。
五、血液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抗原125(CA125)等,虽然CA12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不同年龄、病史等因素可能影响CA125的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其他血液指标:如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为进一步的治疗等提供参考,不同性别患者在血液检查结果解读上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但主要还是基于指标本身的异常情况来判断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