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近视和弱视
近视是屈光不正,眼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致视物不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远视力下降近视力一般正常,验光呈近视屈光不正,眼部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高度近视有并发症),可通过戴镜、手术等矫正并改善用眼环境;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因异常视觉经验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无器质性病变,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视力,验光有屈光不正但配镜后视力仍不正常,治疗需尽早去除病因并进行弱视训练,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近视:是一种屈光不正,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长期近距离用眼等环境因素会增加近视发生风险,遗传因素则可能决定了眼球的基本结构等易感性。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不注意用眼习惯等,更容易出现近视问题。
2.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视网膜接收不到正常清晰的视觉刺激,导致视觉中枢发育受到影响。比如单眼斜视会使双眼传入大脑的视觉信息不同,干扰了视觉中枢对正常图像的处理和发育;屈光参差较大时,双眼所形成的物像大小不等,大脑难以融合,也会影响视觉发育。
二、视力表现
1.近视:远视力下降,近视力一般正常。但如果近视度数较高,可能近视力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轻度近视患者可能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书本等相对清晰;中高度近视患者可能远近视力都不佳。不同年龄的近视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青少年近视还可能伴随眼轴变长等眼部结构改变。
2.弱视: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视力。3岁儿童正常视力下限约为0.5,4-5岁为0.6,6岁及以上为0.7。而且弱视眼往往还可能存在立体视功能异常等情况。比如一个6岁儿童,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7,且排除了眼部器质性病变,就需要考虑弱视可能。
三、屈光状态
1.近视:验光检查表现为近视屈光不正,即近视度数为正值,例如-1.00D、-3.00D等。不同类型的近视有不同特点,如轴性近视主要是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屈光性近视则是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陡等原因导致屈光力异常。
2.弱视:验光可显示有屈光不正情况,但即使经过配镜矫正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例如一个患有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儿童,验光发现双眼度数相差较大,配镜后视力仍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视力水平。
四、眼部器质性病变
1.近视:眼部一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不过高度近视可能会出现眼底病变,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等,但这是近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并发症,并非所有近视都会有器质性病变。
2.弱视:眼部检查通常无器质性病变,其视力低下是由于视觉发育异常引起,而不是眼部结构本身的病变导致视力下降。
五、治疗与干预
1.近视:主要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来矫正视力,还可以考虑在合适年龄进行屈光手术等。同时要注意改善用眼环境,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监测近视进展情况。
2.弱视:关键是尽早发现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是去除引起弱视的病因,如矫正屈光不正、治疗斜视等,然后进行弱视训练,例如遮盖疗法(遮盖优势眼,强迫弱视眼使用)、精细目力训练等。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因为视觉发育有关键期,错过关键期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训练的趣味性,以提高其依从性,同时家长要密切配合,定期带孩子复查,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