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注意事项
小儿骨折后需及时就医评估,确诊后专业处理,固定制动要保证牢固合适并注意相关事项,日常护理要注重饮食营养和休息睡眠,康复锻炼分早期和后期循序渐进,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病史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及时就医评估
1.骨折判断:小儿骨折后首先要观察受伤部位是否有明显畸形、异常活动、肿胀、疼痛等表现,若怀疑骨折需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因为小儿骨折可能存在一些隐匿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准确判断骨折的部位、类型等,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骨折处理方式有差异,准确评估能确保采取合适的医疗措施。
2.专业处理:一旦确诊骨折,应由专业医生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简单的骨折可能需要进行复位、固定等操作,小儿骨折的复位和固定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以保证骨折部位能够正确对齐并促进愈合。
二、固定与制动
1.固定要求:在骨折得到初步处理进行固定后,要确保固定装置牢固合适,避免孩子过多活动受伤部位,因为小儿好动,不当活动可能导致骨折部位移位,影响愈合甚至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固定期间要密切观察固定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如肢体的颜色、温度、感觉等,若发现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
2.制动注意事项:制动时要让孩子保持舒适的体位,对于上肢骨折可能需要用三角巾等将上肢悬吊,下肢骨折可能需要卧床休息或使用合适的支具制动,制动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孩子进行未制动部位的适当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受伤部位的活动。
三、日常护理
1.饮食营养:保证小儿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因为充足的营养有助于骨折的愈合,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物质基础,维生素对骨骼代谢等也有重要作用。例如,牛奶中富含钙和优质蛋白质,每天应保证孩子摄入一定量的牛奶;蔬菜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等,有利于骨骼的合成和修复。
2.休息与睡眠:让孩子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状态,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要为孩子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年龄较小的小儿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一般婴幼儿可能需要12-16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仍需保证充足休息。
四、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一段时间后,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早期康复锻炼主要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上肢骨折时进行手部的抓握、屈伸等活动,下肢骨折时进行足部的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受伤部位疼痛或损伤加重。
2.后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和范围,开始进行固定部位邻近关节的活动以及逐步恢复受伤肢体的功能锻炼,康复锻炼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情况应暂停锻炼并及时咨询医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骨折后更要加强护理,因为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更易出现不适当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家长要更加精心照顾,密切关注孩子受伤部位情况,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固定和护理,同时要给予低龄儿童更多的安抚,避免其因受伤等产生过度焦虑情绪影响恢复。
2.有基础病史儿童:如果小儿本身有某些基础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为骨折后的应激反应等可能会对基础病史产生影响,在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孩子的基础病史情况,以便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同时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