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如何预防
预防病毒性肝炎需从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入手。接种乙肝和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防止血液传播、做好母婴传播预防、注意饮食卫生能切断传播途径;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加强高危人群监测可管理传染源;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接种疫苗
1.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之后按0、1、6个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大量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2.甲肝疫苗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苗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儿童可在18月龄时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后1年加强免疫;成年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甲肝疫苗,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防止血液传播: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必须输血时要确保血液及血制品经过严格的乙肝、丙肝等病毒检测。
不共用注射器、针头、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因为这些物品若被乙肝、丙肝等病毒污染,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病毒。
2.预防母婴传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要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在孕期,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毒载量等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在妊娠晚期给予孕妇抗病毒药物,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婴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乙肝病毒的几率。
3.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可能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例如,一些未经彻底清洗和烹饪的贝类等水产品容易携带甲肝病毒,食用后易感染甲肝。
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防止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为甲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通过分餐制等措施能有效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三、管理传染源
1.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甲型肝炎患者应隔离至病毒消失,一般隔离3周左右;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若有病毒复制活跃等情况,必要时需进行相应处理,以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2.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对于有输血史、多次接受血液透析、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毒性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例如,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应定期检查乙肝五项等指标,了解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感染病毒性肝炎。除按计划接种乙肝和甲肝疫苗外,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同时,儿童若有受伤等情况,要及时正确处理伤口,防止因伤口接触病毒而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在就医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病史,尤其是有输血史、手术史等情况,以便医生更好地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和预防。
3.孕妇:孕妇感染病毒性肝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妇要定期进行产检,包括肝功能等相关检查,及时发现是否感染病毒性肝炎。如果感染,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监测和处理,如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要做好母婴阻断措施等,以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