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标准
病毒性肝炎可根据病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根据临床病程分为急性(病程≤6个月,分黄疸型和无黄疸型)和慢性(急性超6个月转为慢性,乙肝、丙肝慢性肝炎又分轻、中、重度);以乙型为例,轻度有轻症状和轻指标异常等,中度介于轻重度间,重度有明显症状、指标严重异常等。
一、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标准
(一)根据病因分型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HAV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等,少数可出现重型肝炎等严重情况。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等。其临床分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轻重又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急性乙型肝炎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超过6个月,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HBeAg、抗-HBc等)呈阳性。
3.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主要有急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超过6个月,可检测到HCVRNA阳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需依赖HBV存在才能感染人体,其传播途径与HBV相似。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临床分型有急性丁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等。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0-60天,临床表现以急性肝炎为主,部分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尤其是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
(二)根据临床病程分型
1.急性病毒性肝炎
起病较急,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黄疸期则出现黄疸,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等;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2.慢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则转为慢性。对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而言,慢性肝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又有不同划分。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症状较轻,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等,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慢性肝炎患者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根据病情轻重分型(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例)
1.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症状较轻,如偶有乏力、头晕等,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血清ALT和(或)AST持续或反复升高,胆红素正常,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肝组织学病变较轻,G1-2/S1-2(G为炎症活动度分级,S为纤维化程度分期)。
2.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肝功能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但>35g/L)、丙种球蛋白轻度升高(<32g/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介于60%-70%,血清胆红素轻度升高(>34.2μmol/L但<85.5μmol/L),肝组织学可见G3/S2-3病变。
3.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32g/L)、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32g/L),凝血酶原活动度介于40%-60%,血清胆红素大于85.5μmol/L,肝组织学可见G4/S3-4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