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发生在肝脏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中老年男性易患,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饮酒、吸烟、不良饮食)、病史(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素相关,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检查诊断,需与肝血管瘤、肝囊肿、转移性肝癌等鉴别
一、定义
考虑原发性肝癌是指医生基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经过分析判断后,将原发性肝癌列为需要进一步排查或重点考虑的疾病情况。原发性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
二、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原发性肝癌,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可能增加。
性别因素:男性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在生活方式中接触某些危险因素的概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饮酒的比例相对可能更高,而饮酒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导致肝硬化等肝脏病变,进而增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酗酒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几率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会影响全身健康,也可能间接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虽然机制相对复杂,但已有研究发现吸烟与肝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不良饮食: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比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其中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会显著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另外,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不健康饮食,可能导致肥胖、脂肪肝等,进而增加原发性肝癌风险。
病史因素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约8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背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引起肝细胞反复炎症、修复,长期以往容易导致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情逐渐进展也可能引发肝癌。
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肝脏组织在长期损伤修复过程中,正常肝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肝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发生癌变的几率明显升高,肝硬化患者患原发性肝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得多。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便,可作为原发性肝癌筛查的常用方法。能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初步判断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但对于一些较小的病变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病灶的细节,包括病灶的大小、数目、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进行肿瘤分期,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对于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等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具有一定优势,在肝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肿瘤标志物检查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会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AFP正常,所以AFP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AFP升高也不一定就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肝血管瘤:一般为良性病变,超声表现为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增强CT或MRI检查有典型的强化特点,与原发性肝癌的强化方式不同,通过影像学特征可进行鉴别。
肝囊肿:多为先天性,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通过超声、CT等检查容易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转移性肝癌:有其他部位原发肿瘤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可见肝脏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占位性病变,与原发性肝癌多为单发或少数多发且多有肝硬化基础不同,可通过病史及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