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是最常见原因,与产妇精神、体质、妊娠情况及产程用药等有关;胎盘因素有胎盘滞留、粘连或植入、部分残留;软产道裂伤常见于会阴保护等不当情况,有不同程度分类;凝血功能障碍与产妇血液系统疾病、重症肝炎、DIC等有关。特殊人群中,高龄产妇易因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有多次流产或剖宫产史的产妇胎盘因素致出血可能性大,患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则需关注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不同人群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和缩复可使胎盘剥离面的血窦关闭,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若子宫收缩乏力,血窦不能有效关闭,就会导致产后出血。多种因素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妇方面,精神过度紧张会影响子宫收缩,使产程延长,增加产后出血风险;体质虚弱或合并有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心脏病等,会使子宫肌纤维的收缩能力下降;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可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失去正常的收缩能力;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肌层菲薄,收缩力差,也易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产程中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可抑制子宫收缩;子宫肌壁损伤,如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史等,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功能。
二、胎盘因素
1.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胎盘应在一定时间内自然娩出。若胎盘未能及时娩出,可导致胎盘剥离面血窦持续开放而出血。常见原因有膀胱充盈,阻碍胎盘下降;胎盘嵌顿,多因使用宫缩剂不当,引起子宫局部收缩过强,使已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内;胎盘剥离不全,多由于宫缩乏力,或在第三产程过早牵拉脐带、按压子宫等,使部分胎盘与子宫壁分离,部分仍附着于子宫壁上,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
2.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绒毛仅穿入子宫壁表层为胎盘粘连;胎盘绒毛深入子宫肌层则为胎盘植入。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剖宫产、子宫内膜炎等,可使子宫内膜受损,导致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发生率增加。当胎盘不能完全剥离娩出时,会造成严重的产后出血,有时甚至需要切除子宫来止血。
3.胎盘部分残留:部分胎盘小叶、副胎盘或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多因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未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所致。
三、软产道裂伤
分娩过程中,软产道(包括会阴、阴道、宫颈等)可因胎儿通过时的压力和扩张而发生裂伤。常见原因有会阴保护不当、助产手术操作不当、急产、胎儿过大、胎位异常等。会阴裂伤按程度可分为ⅠⅣ度,Ⅰ度裂伤仅为会阴皮肤及阴道入口黏膜撕裂;Ⅱ度裂伤累及会阴体筋膜及肌层,可至阴道后壁黏膜;Ⅲ度裂伤为肛门外括约肌已断裂;Ⅳ度裂伤则累及直肠阴道隔、直肠壁及黏膜。宫颈裂伤多发生在两侧,也可呈环形撕裂,严重者可延及子宫下段,引起大量出血。
四、凝血功能障碍
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影响凝血功能;重症肝炎可使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机体的凝血机制被激活,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难以控制的产后出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子宫收缩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较高,在孕期应积极治疗合并症,分娩时密切监测子宫收缩情况。有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的产妇,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孕期要加强产检,分娩时做好应对胎盘问题的准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孕前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孕期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必要时请血液科医生会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分娩时备好充足的血液制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