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肩部常见疾病,其定义为肩部活动时肩峰下结构受肩峰或喙肩韧带撞击致疼痛、活动受限等。发病机制涉及解剖因素(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外展、创伤史);病理改变有肩袖肌腱退变损伤、滑囊炎症增厚;临床表现为肩部前外侧疼痛、活动受限,儿童和老年患者表现有差异;诊断包括体格检查(撞击试验、压痛部位)和影像学检查(X线看肩峰形态、钙化,MRI看肩袖及滑囊情况)。
一、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定义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是指肩部在活动过程中,肩峰下的结构,如肩袖肌腱、滑囊等受到肩峰或喙肩韧带的撞击,从而引起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解剖因素
1.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肩峰形态可能发生变化,例如肩峰前外侧缘骨质增生、肩峰下表面粗糙等情况较为常见,这会增加撞击的风险。年轻人群中肩峰形态相对正常的比例较高,但随着年龄增加,肩峰形态异常的概率上升。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从事某些需要频繁肩部外展活动的男性职业人群,可能因肩部过度使用而更早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过度肩部外展活动:长期从事需要反复肩部外展的工作,如油漆工、运动员(棒球、游泳等项目运动员,他们在训练或比赛中肩部频繁外展上举),会使肩峰下结构反复受到撞击,逐渐引发肩峰撞击综合征。例如棒球运动员在投球过程中,肩部需要多次大幅度外展,肩袖等结构与肩峰的撞击机会增多,长期积累易导致该病症。
2.肩部创伤史:既往有肩部骨折、脱位等创伤的患者,肩峰周围结构可能出现解剖结构改变,增加了肩峰撞击的可能性。比如肩部曾发生过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肩峰下结构的异常,进而引发肩峰撞击综合征。
三、病理改变相关情况
肩峰撞击综合征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肩袖肌腱的退变、损伤,滑囊的炎症、增厚等。肩袖肌腱在反复撞击下,会出现纤维断裂、变性等情况,早期可能表现为水肿、出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肌腱的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撕裂。滑囊受到撞击后会发生炎症反应,导致滑囊增厚,进一步加重肩部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四、临床表现相关要点
(一)症状表现
1.疼痛:患者常出现肩部前外侧的疼痛,疼痛可向上臂放射。在肩部外展、上举到一定角度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例如上举手臂过头顶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
2.活动受限:肩部的外展、上举等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患者可能发现穿衣、梳头、摸背等动作难以完成。早期可能只是活动到特定角度时受限,随着病情发展,活动受限范围逐渐扩大。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患者:儿童肩峰撞击综合征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肩峰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肩部活动时的哭闹、不愿意使用患侧手臂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肩部活动情况。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同时合并有肩部其他退变疾病,如肩周炎等,症状可能相对复杂。疼痛可能持续时间较长,活动受限程度可能更严重,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五、诊断相关内容
(一)体格检查
1.撞击试验:包括Neer撞击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抬起患者上臂,使其前屈90°并内旋,如果出现肩部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肩峰下撞击。HawkinsKennedy试验,患者屈肘90°,前臂旋前,检查者将患者上臂向前方加压,如果出现疼痛则为阳性,也提示肩峰下撞击。
2.压痛部位:肩峰下间隙可有明显压痛,尤其是在肩峰前外侧缘下方。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肩峰的形态,如肩峰类型(I型为平坦型、II型为弧形、III型为钩型),钩型肩峰更容易导致肩峰撞击综合征。还可以发现肩峰下是否有钙化等情况。
2.MRI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情况,如是否有肌腱撕裂、退变等,以及滑囊的炎症、增厚等情况,是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