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损伤神经后会出现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伴随表现,感觉异常有麻木感、疼痛异常(自发痛、痛觉过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肉运动异常、咀嚼功能受影响,其他伴随表现有味觉改变、心理影响,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等的患者在这些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一、感觉异常表现
(一)麻木感
拔牙损伤神经后,患者常可出现相应区域的麻木感。例如下牙槽神经损伤时,可导致同侧下唇、颏部皮肤等区域出现麻木,这是因为下牙槽神经支配下唇、颏部等区域的感觉,神经损伤后其传导感觉的功能受到影响,使得患者感知麻木。这种麻木感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如触碰等)有所加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对这种感觉变化更为敏感,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神经功能相对有所减退,对损伤的感知和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而儿童患者相对较少出现拔牙损伤神经导致麻木的情况,但一旦发生,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二)疼痛异常
1.自发痛:损伤神经后可能出现自发痛,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刺痛、灼痛等。比如上牙槽后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上颌后部区域出现自发痛,这是因为神经损伤后其正常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神经纤维异常放电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患者对自发痛的感受和表达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疼痛性质,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细致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会觉得疼痛相对更明显一些。
2.痛觉过敏:拔牙损伤神经区域对痛觉的敏感性增高,即原本不太会引起疼痛的刺激,此时会引发明显疼痛。例如原本轻轻触碰该区域不会有疼痛,但损伤神经后,轻微触碰就会导致患者感觉疼痛难忍。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神经纤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对刺激的耐受性降低;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其口腔局部环境可能不佳,也可能影响神经对刺激的反应,加重痛觉过敏的情况。
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
(一)肌肉运动异常
当下牙槽神经损伤影响到支配肌肉的神经纤维时,可能出现下唇、颏部相关肌肉运动异常。比如出现下唇无力,表现为下唇不能正常抬起、运动不灵活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面部肌肉等发育尚不完善,拔牙损伤神经导致的肌肉运动障碍可能会对其面部外观和功能产生更明显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恢复情况;女性患者如果拔牙后出现这种运动障碍,可能会在社交等方面带来一定心理压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康复指导。
(二)咀嚼功能受影响
如果是上颌后牙区相关神经损伤,可能会影响到咀嚼功能。因为上颌后牙区神经参与咀嚼过程中相关肌肉的协调等功能,神经损伤后患者可能出现咀嚼无力、咀嚼时疼痛等情况,导致进食困难。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咀嚼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拔牙损伤神经后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影响营养摄入;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咀嚼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血糖控制,因为进食困难可能导致饮食不规律,进而影响血糖水平,所以这类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咀嚼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康复干预。
三、其他伴随表现
(一)味觉改变
如果是涉及味觉神经分布区域的拔牙导致神经损伤,可能会出现味觉改变。例如前牙区拔牙损伤相关神经可能影响味觉,患者可能感觉味觉减退或异常。不同年龄患者对味觉改变的察觉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不太能准确表达味觉的变化,需要家长留意孩子进食情况等方面的变化;长期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其味觉本身可能就相对不敏感,拔牙损伤神经导致的味觉改变可能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容易延误病情判断。
(二)心理影响
拔牙损伤神经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为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情况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生活上的不便,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自身外貌、功能等关注度较高的人群,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在意面部感觉和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这种心理状态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