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了怎么办
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后应及时就医评估病情,医生通过询问病史、身体检查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情。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日常要做好管理与随访,一般治疗中病毒携带者定期复查、注意生活方式,符合指征的患者需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针对肝功能损伤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日常管理包括遵循治疗方案、注意个人卫生、休息锻炼等,随访要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当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后,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肝炎家族史、近期接触过乙肝患者等情况)、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然后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检查能了解肝脏受损情况,腹部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是否有形态学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后的病情进展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后慢性化概率相对较高,需更密切监测;老年人感染乙肝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病情评估要更全面。
二、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对于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阴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通常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腹部超声等,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因为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诱发病情恶化。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比如女性要注意在经期等特殊时期的身体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也可能影响肝脏健康。
对于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DNA阳性的患者,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则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但具体药物选择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孕妇感染乙肝需要特别注意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并且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治疗,以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2.对症治疗
若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如转氨酶升高等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保肝降酶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加重肝脏负担。比如当患者转氨酶明显升高时,医生会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使用保肝药物,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营养支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肝脏修复,但要避免过度营养导致肥胖等问题,尤其是对于本身有代谢问题或超重的患者更要注意合理营养摄入。
三、日常管理与随访
1.日常管理
患者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复查,规律用药(若需要用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对于有家庭其他成员的情况,要建议家庭成员检测乙肝五项,若没有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不同家庭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防护措施要落实到位,比如在家庭聚餐时使用公筷等,减少乙肝病毒传播风险。
要注意休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兼顾乙肝病情的管理,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控制,在使用降糖药物时要考虑对肝脏的影响等。
2.随访
定期随访是监测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患者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复查,包括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通过定期随访,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如病毒复制是否得到控制、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肝脏形态是否有变化等,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随访时要更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病情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注意监测是否出现肝脏相关的并发症以及是否有其他系统因乙肝病情变化而受到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