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根尖周炎的区别
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炎性病变,发病因细菌感染等,疼痛具自发性、阵发性等特点,病理有充血水肿等,靠症状等诊断,治疗分保存活髓或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是牙根尖周围组织炎症,多由牙髓炎症发展而来,早期有轻微疼痛等,病理有炎症浸润等,靠叩诊等诊断,治疗要消除炎症,急性期引流,后根管治疗,不同人群及生活方式对其有影响,既往有牙病者风险高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炎性病变,牙髓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牙髓组织发炎,如龋齿没有及时治疗,细菌感染逐渐波及牙髓。
根尖周炎:是指发生在牙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牙根尖周围的牙槽骨、牙周膜等组织。多是牙髓炎症进一步发展,细菌感染扩散到根尖周组织所致。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疼痛特点:
牙髓炎:疼痛通常为自发性、阵发性疼痛,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疼痛难以定位,患者常不能准确指出患牙部位。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可呈搏动性跳痛等。例如,细菌感染引发牙髓炎症后,牙髓腔内压力升高,刺激牙髓神经导致阵发性疼痛。
根尖周炎:早期患牙有轻微疼痛,患者能明确指出患牙,咀嚼时疼痛明显,疼痛为持续性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疼痛范围相对局限,可表现为咬合痛,患者不敢用患牙咀嚼。如炎症累及根尖周组织后,根尖周组织出现炎症水肿,引起咬合时的疼痛刺激。
其他表现:
牙髓炎:患牙可能有龋洞等牙体组织破坏的表现,温度刺激可加重疼痛,例如冷、热刺激会使疼痛加剧。
根尖周炎:患牙牙龈可能出现红肿,严重时可形成瘘管,有脓性分泌物排出,患牙可能有松动现象,根尖区牙龈扪诊时有压痛。
三、病理变化不同
牙髓炎:牙髓组织出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早期牙髓血管扩张充血,随着炎症发展,牙髓组织内炎症细胞增多,牙髓腔压力增大,压迫牙髓神经。
根尖周炎:根尖周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后期可能出现根尖周组织的脓肿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病理变化。炎症早期根尖周组织血管扩张,血浆渗出,组织水肿,有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可形成化脓性炎症,根尖周牙槽骨破骨细胞活跃,导致牙槽骨吸收。
四、诊断方法区别
牙髓炎: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特点等初步判断,再结合口腔检查,可见患牙有龋坏等牙体组织病变,温度测试可辅助诊断,如冷、热刺激激发疼痛或加重疼痛。牙髓电活力测试也可用于辅助判断牙髓的活力情况,牙髓炎时牙髓电活力测试反应异常。
根尖周炎:口腔检查可见患牙龋坏等情况,叩诊检查时患牙有明显叩痛,X线检查对根尖周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根尖周牙槽骨的吸收、破坏等改变,如根尖周间隙增宽、根尖周骨质密度降低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牙髓炎:治疗主要是保存活髓或去除牙髓。保存活髓的方法有直接盖髓术、间接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等,适用于牙髓炎症较轻、牙髓组织尚有活力且能保存的情况;去除牙髓的方法主要是根管治疗术,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进行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从而消除牙髓炎症,保存患牙。
根尖周炎:治疗主要是消除根尖周炎症,保存患牙。急性期首先要缓解疼痛,打开髓腔引流,使根尖周的炎症渗出物通过根管引流到口腔;然后进行根管治疗,彻底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等操作。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引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在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情况;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口腔健康问题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而加重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症状,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口腔治疗。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经常食用甜食等人群更容易患上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因此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以及合理饮食对于预防这两种疾病非常重要。有既往牙齿疾病史的人群,如曾有龋齿未及时治疗的人,发生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风险更高,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