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有哪些表现
病毒性肝炎根据病程和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重型三类,表现各有不同。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等症状,持续57天,小儿、孕妇、酗酒者表现有差异)、黄疸期(发热消退,黄疸加深,有梗阻性黄疸表现,持续26周,老年人、有基础肝病者恢复慢)、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持续23个月,生活不规律者恢复期延长);慢性病毒性肝炎分为轻度(病情轻,部分无症状,青少年、经期女性表现有特点)、中度(症状体征介于轻重度之间,吸烟患者病情难控制)、重度(症状明显,肝功能损害严重,易出现并发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需兼顾血糖和肝功能);重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起病急骤,2周内出现多种严重症状,病死率高,儿童预后差)、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15天24周出现严重症状,病程长,恢复慢,老年患者治疗难度大)、慢性重型(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表现同亚急性重型,有肝损害药物服用史者风险高,治疗需先停药)。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表现
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患者可出现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高达39℃以上。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症状。此期持续时间约为57天。小儿患者可能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消化道症状相对较轻。女性患者在孕期出现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可能因妊娠反应而使症状不易察觉,需格外关注肝功能变化。有酗酒史的患者,此期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因为酒精本身就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2.黄疸期:发热消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疸,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大。此期持续26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黄疸消退可能相对较慢。对于本身有基础肝病的患者,黄疸期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时间约为23个月。在此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肝脏的恢复。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的患者,恢复期可能会延长。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表现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青少年患者若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关注营养状况。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而使症状稍有加重。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等表现。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会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更难控制。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此期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容易出现肝硬化、肝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治疗时需同时兼顾血糖和肝功能的管理。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表现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发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黄疸进行性加深,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肝脏进行性缩小。此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儿童患者由于肝脏储备功能差,发生急性重型肝炎时预后更差,需积极抢救。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病15天24周出现极度乏力,黄疸迅速加深,每天血清总胆红素上升≥17.1μ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有明显出血倾向,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此型病程较长,恢复缓慢。老年人患者由于身体耐受性差,发生亚急性重型肝炎时,治疗难度大,家属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有长期大量服用肝损害药物史的患者,发生慢性重型肝炎的风险更高,且治疗时需首先停用相关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