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性肝硬化
胆汁性肝硬化是因胆汁淤积致肝内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与自身免疫等有关,后者由肝外或肝内胆管阻塞等引起,早期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瘙痒,中晚期有黄疸、门静脉高压等表现,诊断靠血液、影像及肝活检,治疗分对症及解除梗阻等,特殊人群治疗需综合考虑其自身情况。
一、病因
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多与自身免疫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胆管,导致胆管炎症、损伤,胆汁排泄受阻。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聚集倾向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环境因素如某些感染等也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该病。
2.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由各种肝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引起,例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症、胆管癌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胆汁排出通道受阻,胆汁淤积在肝脏内,长期以往引起肝硬化;另外,肝内胆管长期炎症、狭窄等也可引发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一些先天性胆管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二、病理表现
1.早期主要是肝内小胆管的炎症改变,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随着病情进展,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并向周围肝小叶延伸,分隔肝小叶形成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遭到破坏,肝脏质地逐渐变硬。
2.肝脏外观呈绿色或绿褐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皮肤瘙痒等表现。乏力可能与疾病导致身体代谢功能紊乱、营养物质利用障碍等有关;皮肤瘙痒是因为胆汁淤积,胆汁酸等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
2.中晚期: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汁淤积,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逆流入血所致;还会有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脾大等;同时可能伴有营养不良、消瘦、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相关表现(如夜盲、皮肤粗糙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生长发育方面受影响,出现生长迟缓等情况;女性患者在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影响下,发病可能与激素水平等有一定关联。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风险,而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检查。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胆管损伤,酶释放增加;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免疫球蛋白M升高,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如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较高诊断价值。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胆管有无扩张、肝脏质地改变等;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管阻塞的部位和原因;CT检查也可辅助评估肝脏形态、胆管情况等。
3.肝活检:肝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观察到胆管炎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五、治疗原则
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延缓疾病进展。熊去氧胆酸是常用药物,可改善胆汁淤积情况;对于出现皮肤瘙痒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缓解症状;如果发展到晚期,出现严重的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手术。
2.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关键是解除胆管梗阻,如通过手术取出胆管结石、切除胆管癌等解除胆道阻塞因素,从而缓解胆汁淤积,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若无法及时解除梗阻,病情持续进展,也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等治疗手段。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比如儿童患者在治疗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治疗其他基础病对胆汁性肝硬化治疗的影响。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若确诊胆汁性肝硬化,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需特别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满足生长需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要更加谨慎;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激素对病情的潜在影响,定期复查激素水平等相关指标;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要警惕病情复发导致胆汁性肝硬化的可能,加强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