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保健需筛查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合理营养补充;分娩期要在第一产程管理宫缩等、第二产程正确用力及保护会阴、第三产程规范处理胎盘等;产后要早期监测阴道流血等情况并保证产妇休息与合理饮食,以预防产后出血。
一、孕期保健方面
1.筛查高危因素
孕期需密切筛查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等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孕期加强管理,提前制定分娩计划,让孕妇及家属了解产后出血的风险,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对于既往有产后出血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需定期产检,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年龄因素也需考虑,高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孕期要更加注重相关指标的监测和保健措施的落实。
2.营养补充
孕期应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尤其是补充足够的铁、维生素等营养素,以预防因贫血等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产后出血风险。充足的铁摄入有助于预防孕妇贫血,因为贫血可能影响子宫收缩等,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几率。例如,孕妇可通过饮食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维生素K等对于凝血功能也有重要作用,孕期应保证维生素的合理摄入。
二、分娩期预防措施
1.第一产程管理
第一产程中要注意产妇的宫缩情况,及时发现宫缩乏力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鼓励产妇合理进食和休息,以保存体力,因为疲劳可能影响子宫收缩。例如,当发现产妇宫缩乏力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适当调整产妇的体位等,但需避免不当操作影响产程进展。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在第一产程中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以便在发生产后出血时能及时进行抢救。
2.第二产程正确处理
第二产程时要指导产妇正确用力,避免产妇过早用力导致宫颈等损伤,从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要准确掌握胎头娩出等关键时机,当胎头娩出后,可适当保护会阴,防止会阴严重撕裂。例如,采用会阴侧切或会阴保护的正确方法,减少会阴撕裂的发生概率,因为严重的会阴撕裂可能导致较多的出血。
对于有会阴切开指征的产妇,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切开和缝合等处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3.第三产程规范处理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环节。胎儿娩出后,不要过早牵拉脐带,一般在胎儿娩出后等待胎盘自然剥离征象出现,如胎盘剥离后出现脐带自行下降、阴道少量流血等情况时,再协助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应及时处理。例如,胎盘残留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及时发现并处理残留胎盘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
合理使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一般在胎儿前肩娩出时可常规使用缩宫素,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缩宫素的使用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等,但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三、产后观察与护理
1.产后早期监测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情况、子宫收缩情况等。一般在产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需将产妇留在产房密切观察,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血压、心率等指标。例如,正常情况下产后2小时内阴道流血量一般不超过400ml,如果发现阴道流血量较多,如超过200ml且子宫收缩不佳等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对于剖宫产产妇等特殊人群,产后的观察要更加细致,因为剖宫产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可能与子宫切口等因素有关,要密切关注子宫切口部位的情况以及阴道流血等情况。
2.产妇休息与饮食
产后要保证产妇充足的休息,让产妇身体逐渐恢复。同时,要给予产妇合理的饮食指导,鼓励产妇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和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产后适当多吃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凝血功能的维持。
对于有贫血等情况的产妇,产后的饮食中要更加注重铁等营养素的补充,促进贫血的纠正,降低产后出血的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