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手指屈伸、肩肘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中期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训练;后期有力量增强、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各阶段训练针对不同部位及目的,促进骨折恢复与功能提升。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训练
内容:骨折后应尽早开始手指的屈伸活动,可每小时进行3-5分钟,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通过手指的主动屈伸,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助于上肢整体的血液循环,利于骨折部位恢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手指力量较小,可在家长帮助下轻柔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原理:手指的频繁屈伸动作能刺激手部肌肉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维持肌肉的活性,并且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少肿胀,防止关节粘连。
2.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
内容:进行肩部和肘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等长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但张力增加,能保持肌肉的力量,避免肌肉萎缩。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收缩时避免过度憋气,防止血压过度波动;儿童患者要确保动作规范,由医护人员或家长指导正确的发力方式。
原理:等长收缩可以在不引起骨折部位移动的情况下,锻炼肌肉,维持肌肉的生理功能,防止肌肉因长时间固定而发生废用性萎缩。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腕关节活动度训练
内容:在医护人员评估骨折稳定后,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尺桡偏等活动度训练。屈伸训练可缓慢将手腕向上弯(背伸)和向下弯(掌屈),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3-4组;尺桡偏训练是将手腕向小指一侧偏(尺偏)和向大拇指一侧偏(桡偏),同样每次每个方向10-15次,每天3-4组。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活动度训练的幅度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调整,例如年轻患者恢复较好时可适当增大活动幅度,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原理:通过增加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能够逐步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进一步加重,同时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
2.前臂旋转训练
内容: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训练,坐位或卧位均可,将手臂伸直,缓慢进行前臂的旋转动作,每个方向旋转10-15次,每天3-4组。旋转训练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臂进行各种动作至关重要。儿童患者在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家长辅助时的力度和节奏,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关注训练后的肢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
原理:前臂旋转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动作,通过训练可以恢复前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骨折部位周围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增强训练
内容:可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每天3-4次,每次握10-15秒,重复10-15次;也可以进行手腕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腕的屈伸、尺桡偏抗阻练习。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阻力。对于不同性别患者,一般来说男性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但也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有吸烟史的患者,由于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过程,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
原理:力量增强训练能够进一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使手腕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活动,同时也有助于骨折部位的最终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内容:进行如拿取物品、书写、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过渡到复杂动作。例如先练习用手腕拿较轻的物品,逐渐增加物品的重量;练习书写时从缓慢书写逐渐加快速度。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此类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防止因手腕力量不足导致物品掉落等意外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逐渐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动作,同时家长要在旁给予适当协助和保护。
原理:通过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使患者能够逐步将康复训练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进一步巩固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手腕功能的完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