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500ml、剖宫产者超1000ml,是我国孕产妇死亡首要原因。其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常见,与精神、体质、子宫状况等有关)、胎盘因素(如滞留、粘连等,与多次人流等病史有关)、软产道裂伤(由急产等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液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因原因而异,通过出血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及超声、血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先一般处理,再针对病因采取促进宫缩、协助胎盘娩出、缝合裂伤、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预防分产前(做好保健、处理高危因素)、产时(观察产程、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产后(观察出血及宫缩、排空膀胱)三个阶段。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有多次人工流产史产妇、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产妇需分别注意做好产前检查、观察出血、治疗原发病及备血等事项。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者超过1000ml。它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
二、产后出血的原因
1.子宫收缩乏力: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常见因素有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恐惧;体质虚弱或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等。另外,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子宫肌壁损伤,如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等,也会影响子宫收缩。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由于子宫肌纤维弹性下降,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2.胎盘因素:包括胎盘滞留、胎盘粘连或植入、胎盘部分残留等。多次人工流产、子宫内膜炎等病史可能导致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发生。
3.软产道裂伤:分娩过程中,急产、巨大胎儿、阴道手术助产等都可能导致会阴、阴道、宫颈等软产道裂伤,引起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产妇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或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等,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过多,不同原因引起的产后出血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子宫收缩乏力时,阴道流血多为间歇性,暗红色,有血凝块,检查子宫松软,轮廓不清;胎盘因素导致的出血,胎盘娩出前阴道多有持续流血,色暗红;软产道裂伤时,出血多发生在胎儿娩出后,为持续性鲜红色血液;凝血功能障碍时,表现为阴道流血不凝,且伴有全身多部位出血。
四、产后出血的诊断
根据阴道分娩后出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超过1000ml的标准,结合产妇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内有无胎盘残留等情况;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五、产后出血的治疗
1.一般处理: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等情况。
2.针对病因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可通过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如缩宫素、米索前列醇等)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
胎盘因素:若胎盘滞留,可协助胎盘娩出;若胎盘粘连或植入,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软产道裂伤:及时准确地缝合裂伤。
凝血功能障碍: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积极治疗原发病。
六、产后出血的预防
1.产前预防: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因素,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2.产时预防: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合理使用宫缩剂,避免急产、滞产等情况。正确处理第三产程,适时娩出胎盘。
3.产后预防:产后密切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量、子宫收缩情况等,鼓励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促进子宫收缩。
七、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产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较高。产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状况;产后要更加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2.有多次人工流产史的产妇:这类产妇发生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可能性较大,分娩过程中医生会更加警惕产后出血的发生。产后要注意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3.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产妇:在孕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分娩时应备足血液制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产后出血。产后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