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失败了 该怎么办
首先评估骨折移位程度和患者整体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的调整,之后进行术后或调整后康复管理,涵盖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及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以保障骨折治疗及康复的顺利进行。
一、评估失败情况
1.骨折移位程度评估: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端移位的具体情况,包括移位方向(如掌侧移位、背侧移位、桡侧移位、尺侧移位等)、移位角度以及是否存在成角、重叠等情况,这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不同的移位程度会影响治疗选择。
2.患者整体状况评估: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不同,儿童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老年人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会影响骨折的预后和治疗方式的选择。同时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史可能会对手术等治疗产生影响,需综合评估患者能否耐受后续的治疗措施。
二、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适应证选择:当手法整复失败且骨折移位明显,影响关节功能恢复,如桡骨远端骨折移位导致腕关节畸形、不稳定,严重影响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时,通常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面且移位较大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也是较好的选择。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可以准确复位骨折端,恢复桡骨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手术的选择会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患者的个体情况等因素来决定,例如对于年轻患者、骨折移位严重且关节面受累明显的情况,可能会选择更精准的内固定方式以更好地恢复关节功能。
2.保守治疗的调整
重新手法整复尝试:在排除一些严重不能通过再次手法整复改善的情况后,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再次尝试手法整复。但再次手法整复时要更加轻柔、精准,充分考虑之前手法整复失败的原因,调整手法操作,尽量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和骨折端的变化。
外固定方式调整:如果首次手法整复后外固定效果不佳,可调整外固定的类型和固定强度。例如原本使用简单的石膏外固定,可能需要更换为支具外固定或调整石膏的包扎松紧度和固定位置,以更好地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但外固定调整也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要确保外固定能够提供有效的固定作用,又不会对患者造成过度的压迫等不良影响。
三、术后或调整后康复管理
1.康复训练计划制定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以不引起患儿过度疼痛和不适为宜,主要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步引导患儿主动参与。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肌肉力量下降等情况,早期康复训练要更加循序渐进,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手部活动训练。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进展,逐渐增加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训练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影响愈合。在这个阶段,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恢复相对较快,可能可以更早地进行一些较主动的腕关节活动训练,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腕关节功能。
后期康复:当骨折基本愈合后,加强腕关节的力量训练,如使用握力器等进行手部力量锻炼,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持物等,以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2.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肿胀预防与处理: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调整后,都要注意预防肿胀。可以通过抬高患肢等方式促进血液回流。如果出现肿胀,要观察肿胀的程度和进展情况,对于严重肿胀可能影响血液循环的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外固定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薄等特点,更要密切关注肿胀情况,防止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关节僵硬预防与处理:康复训练是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要督促患者按时进行康复训练。如果出现关节僵硬情况,要分析原因,是康复训练不及时还是方法不当等,然后针对性地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但要注意避免暴力操作导致骨折端再移位等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本身关节退变等因素,更要重视关节僵硬的预防和处理,可适当增加康复训练的频率和强度,但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