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产后出血,需从产前、产时、产后及特殊人群分别采取措施。产前要评估风险、营养支持;产时要合理处理产程、监测生命体征;产后要监测子宫收缩、观察出血量、注意体位休息及心理支持;高龄产妇和有妊娠合并症产妇需根据自身情况加强相应预防及应对。具体而言,产前详细评估出血风险因素、保证合理营养摄入;产时密切观察产程、监测生命体征;产后重视子宫收缩监测、阴道出血量观察、体位休息及心理支持;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加强监测等,有妊娠合并症者针对自身病症强化预防应对。
一、产前预防措施
1.评估风险
孕期需详细评估孕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如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儿、妊娠合并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因素相关疾病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产前监测,提前制定分娩计划,充分做好应对产后出血的准备。例如,有既往产后出血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在孕期就应密切关注子宫复旧情况等相关指标变化。
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高龄孕妇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相对较弱等情况,更需严格评估产后出血风险;而年轻孕妇若有相关高危因素也不能忽视,均要在产前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排查。
2.营养支持
保证孕妇合理营养摄入,尤其是补充富含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以预防因贫血等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的产后出血风险。比如,孕期多食用瘦肉、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维持孕妇良好的身体状况,提高机体的凝血等功能储备。
生活方式上,提醒孕妇避免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以利于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间接降低产后出血风险。
二、产时预防措施
1.合理处理产程
第一产程中要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对于宫缩乏力等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合适的宫缩剂相关准备等。对于不同性别胎儿的分娩,处理原则一致,但需根据具体产程情况灵活应对。
第二产程中,正确指导产妇用力,避免产妇过早用力或用力不当导致会阴等部位严重裂伤进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要准确掌握胎头娩出等关键时机,规范接产操作。
第三产程中,胎儿娩出后,不要过早牵拉脐带,正确处理胎盘娩出,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留需及时处理,减少因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一般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内胎盘尚未娩出者,应及时协助胎盘娩出。
2.监测生命体征等
产程中持续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产后出血相关早期征象。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要增加监测频率,如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生命体征等。
三、产后预防措施
1.子宫收缩监测
产后2小时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段,要密切监测子宫收缩情况,可通过宫底按摩等方法促进子宫收缩。例如,用手轻轻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产妇,按摩力度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产妇舒适且能有效促进宫缩为准。
观察阴道出血量,准确测量并记录,正常产后2小时内阴道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ml,若超过需及时排查原因并处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2小时内更要加强阴道出血量的监测,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
2.体位与休息
产后鼓励产妇采取合适体位,如无特殊情况可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以利于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同时要保证产妇充足休息,避免过早剧烈活动等,防止因活动不当导致子宫下垂等情况进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对于高龄产妇等特殊人群,更要强调充足休息的重要性,因为其身体恢复相对较慢,过早活动可能影响子宫复旧等。
关注产妇心理状态,产后产妇可能因身体变化等出现焦虑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子宫收缩,所以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产妇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产后恢复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产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除了遵循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更要加强产后子宫收缩监测的频率和强度,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等情况。同时,在产后康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营养补充和身体恢复的循序渐进,避免因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而出现产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等。
2.有妊娠合并症产妇
对于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妇,产后要严格控制血压,同时密切监测子宫收缩和出血情况,因为该类产妇可能存在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子宫收缩和凝血功能等,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对于合并胎盘植入等严重胎盘因素的产妇,产后更要高度警惕产后出血,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如做好子宫切除等相关准备预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