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与自身免疫、遗传、环境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典型,进展期有黄疸等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治疗无根治方法,以针对胆汁淤积及对症支持为主,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胆管损伤有关,好发于中年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自身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MA)等,这些抗体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炎症、破坏,进而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例如,研究发现约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MA,且不同亚型的AMA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有一定关联。
(二)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风险。比如,HLA-DR3等基因位点与该病的发病相关,家族中有此类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环境因素
虽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一些环境因素可能参与了疾病的诱发。例如,某些化学物质、感染因素等可能通过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而促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有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乏力可能与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等有关;瘙痒较为常见,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夜间瘙痒通常更为明显。
(二)进展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等。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由于胆汁淤积长期刺激,肝脏逐渐增大,后期脾脏也可因门静脉高压等因素而肿大。此外,还可能出现脂肪泻(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吸收有关)、骨质疏松(长期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D代谢,导致钙吸收障碍等)等表现。
四、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这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血清胆红素可升高,早期一般为轻-中度升高,病情进展时升高更明显;肝功能检查还可发现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受损表现。
2.自身抗体检查:抗线粒体抗体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重要特异性抗体,其中AMA-M2亚型阳性率最高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脾脏大小变化,胆管有无扩张等情况,但对于小胆管的显示不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准确。
2.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树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管的狭窄、扩张等病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三)肝活检
肝活检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金标准,可观察肝内胆管的病理改变,如胆管炎症、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五、治疗
目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针对胆汁淤积及对症支持治疗。
(一)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一线药物,它可以通过促进胆汁分泌、保护胆管上皮细胞等作用,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病情较重、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二)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瘙痒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考来烯胺等药物结合胆盐,缓解瘙痒;对于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预防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现脂肪泻的患者,可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女性患者
育龄期女性患者在患病期间需要注意避孕等问题,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对妊娠等生理过程的影响,妊娠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下降,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营养吸收障碍。
(三)儿童患者
儿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极为罕见,若发生,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且需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