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病人需做哪些检查如何治疗
病毒性肝炎病人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病毒核酸检测等)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等)、抗病毒治疗(乙肝用恩替卡韦等,丙肝用DAA)和保肝抗炎治疗(用水飞蓟宾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的患者在检查和治疗上有相应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病人需做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等指标。ALT和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肝炎活动时可明显升高;TBil和DBil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常见于肝细胞损伤较重或胆汁淤积的情况;Alb降低多见于慢性肝病,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人ALT正常范围为5~40U/L,AST正常范围为8~40U/L,TBil正常范围为3.4~17.1μmol/L等。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各项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来判断。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等。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明确肝炎的类型,例如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抗-HCV阳性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酗酒者、经常接触血液制品者等,感染相应肝炎病毒的风险不同,在检测时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病毒核酸检测: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还需要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丙肝病毒RNA定量等。该检测可以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活跃程度,乙肝病毒DNA定量高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丙肝病毒RNA定量高同样提示病毒复制活跃。病史中有输血史、手术史等的患者,更需要关注病毒核酸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实质病变、有无肝硬化、脾大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肝脏和脾脏的超声表现略有不同,儿童的肝脏相对质地较软,回声相对均匀。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的患者,超声检查可能会发现肝脏实质回声改变等异常。
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病变,如肝脏占位性病变等,CT或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等。对于有长期肝病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CT或MRI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的异常病变。
二、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肝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劳累,以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慢性肝炎患者也需要适当休息,根据病情的轻重调整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不同年龄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更需要注意休息。生活方式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休息对于病情恢复尤为重要。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对于有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注意限制钠的摄入等。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需求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老年患者则需要考虑消化功能等因素调整饮食。有饮酒史的患者必须严格戒酒,这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2.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要更加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抗病毒治疗更为关键,可降低肝硬化进展和肝癌发生的风险。
丙型肝炎病毒:目前主要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进行治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治愈率较高。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曾有静脉药瘾史的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高,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清除病毒。
3.保肝抗炎治疗:可选用水飞蓟宾等药物进行保肝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细胞炎症损伤。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单纯保肝抗炎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还需要联合抗病毒治疗。



